《东莞明伦堂档案》首次公开,揭开国家重点档案神秘面纱

南方+ 记者

11月18日,由东莞市档案馆编纂的《东莞明伦堂档案(第一辑)》赠书仪式在东莞图书馆举行。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棠,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柏峰,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陆世强,东莞市人大教科文卫华侨外事工委主任李炳球,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梁凤鸣,东莞市档案馆馆长连希波,东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翟婥莹以及受赠单位等领导和嘉宾50多人出席了赠书仪式。

收集各类档案5098件,学术价值显著

东莞明伦堂是晚清至民国时期东莞最重要的地方组织之一,对东莞近代地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东莞市档案馆现藏有东莞明伦堂档案共549卷,共12417件,时间自1838年至1949年,内容涉及组织人事、沙田财务、教育医疗、水利交通等方面。

今年9月,《东莞明伦堂档案(第一辑)》共50册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了尽量保持档案收藏的原貌,本书采取按照东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号次序原件影印出版。第一辑共收集各类档案5098件,档案种类丰富,形态多样,包括合同、条约、信函、公牍、章程、账册账单、报表、电报等凡十余种。

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段东升认为,开发研究明伦堂档案,对丰富东莞文化历史内涵,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东莞明伦堂组织发展成为类政府或准政府角色,隐含了中国的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转变的原理,要了解中国传统的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历史渊源和发生机制,东莞明伦堂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认为。

历时三年整理,后五辑值得期待

据东莞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市档案馆非常重视明伦堂档案的整理研究。

2017年,明伦堂档案列入国家档案局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东莞市档案馆对明伦堂档案开展了规范化整理编目与数字化扫描工作,并根据档案文件的形态、主要内容、涉及人物等进行自拟定名,使每一件档案都可以比较直观地让读者了解其主题。

2018年7月,召开了“东莞明伦堂档案学术研讨会”。2019年,为满足学界对明伦堂档案研究需要,东莞市档案馆进行了出版准备工作,与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合作,对所有档案文件进行了严密的考订,完成了初步整理,后续将陆续出版。

杨晓棠表示,希望后续关于东莞明伦堂档案的整理能够尽快出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此向全国各地展现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希望将散落在广东各地的东莞明伦堂档案整理起来,尽快推出《东莞明伦堂档案》的后五辑。”柏峰说。

据了解,东莞明伦堂具有鲜明独特的东莞地方历史特色,其档案对研究近现代东莞乃至珠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东莞明伦堂档案》的出版,将有望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度,推动东莞乃至大湾区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

延伸阅读

明伦堂之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其文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由此,历代官府设立学宫,其堂匾曰“明伦”。明初朱元璋“令郡县皆立学校”,明伦堂为州县教化育成士子之机构,亦为凝聚地方士人参与地方事务的场所,其性质本属于王朝国家体系中的机构。然清末以后的东莞明伦堂,由这种教化与士子聚议的官府设施,演变成为地方士绅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控产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一种半官方半民间的地方政治组织。

东莞明伦堂之所以能在晚清以后由国家教育机构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地方经济实体,并在此基础上衍变为有力的地方政治组织,除了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在清代后期地方社会转型和士绅权力上升的大背景下发生之外,主要得力于东莞士绅以明伦堂的名义对19世纪在珠江口新涨生出来的一大片沙田的控制与经营。民国《东莞县志》卷九十九《沙田志》概述其原始云:

吾邑向无公产,今则万顷洋沙,合草水白坦数且达六百七十余顷,全为邑有。前人苦心经营,赴义忘身,或辱拘囚,或撄奏革,或被污蔑,而维持公产之志,先后一辙。虽得贤宰官之助,然非诸公艰苦卓绝,曷克臻此。总其所历,当分为四大时期。道光十八年,邑人朱国英、方仪辉等来城晤陈公云亭、方公瑚洲何公耘劬、陈公百木,谓南沙村前海中浮有沙坦,邑之大利在是,盍图之。佥曰:善!因商之合邑文武绅士,由梁公应上等以合邑名义禀请给予学宫为尝产。时顺邑温承钧等以大【鱼奥】沙名目,向香山瞒承,越界占筑,缠讼数年。二十年二月,邑侯栢会同委员候补县陈前诣勘明地属东莞。同日陈方何陈四先生舟泊南沙村前,被温承钧等掳捉越解。是年三月,复委即用县张前往会勘。二十五年奉院宪奏明:该沙东北归莞承佃屯坦四十顷、官筑屯田十顷。后复互争界址,缠讼不休。二十九年邑侯崔会同香山县郭勘讯明确,开涌定界。复割拨香屯草水白坦九十五顷零。此吾邑承有沙田之始。

自此之后,东莞的官绅以明伦堂为控产主体,通过种种途径,承佃垦筑升税,从邻县乃至省城广雅书院等公私业主手上夺取了万顷沙的其他田产,控制万顷沙的田产规模至清末累积达六七万亩之巨。东莞明伦堂在控制和经营这庞大地产的收益支撑下,社会影响和政治权势迅速膨胀,转型为地方官绅控制和管理地方事务的组织。进入民国以后,东莞的地方权势继承了清朝留下的这份遗产,组建成立明伦堂沙田经理局,在东莞乃至对广东省的政治格局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一般仍以明伦堂简称之。

民国时期,明伦堂沙田经理局的执事者称为「总董」,1920年代因省政府开展沙田清理,机构改称「东莞明伦堂沙田经理局整理委员会」,「总董」也改称「委员长」或「主任委员」。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伪政权为控制万顷沙,在广州成立「东莞明伦堂沙田整理委员会」,另委卢尔德、莫章民等人担任委员长,而原东莞明伦堂沙田经理局整理委员会则几经转折迁移,在香港、澳门和韶关继续运转,并于1942年12月改组为「东莞明伦堂董事会」,「委员长」改称「董事长」,由时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蒋光鼐担任,直至1949年。

今人对东莞明伦堂的认识,长期以来主要根据曾两度主持东莞明伦堂沙田经理局的叶少华在1960年代撰写的《我所知道的东莞明伦堂》一文,(载《广东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64年)。1980年代以后,伍若贤、黄永豪、韦锦新、王传武等多位学者,也都先后对明伦堂的运作及其沙田经营做过初步的专门研究,还有多位学者研究珠江三角洲沙田时也论及东莞明伦堂的沙田经营。叶少华的文章,主要是作为亲历者的回忆,其本身就是一种史料;其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以地方文献、报纸报道和部分明伦堂档案为史料。现藏于东莞市档案馆的约一万五千件明伦堂档案开放给学者利用研究,学界翘首以待已久,现在东莞市档案馆把这批档案全数影印公开出版,实为学术界之一大喜事。

【记者】李玲玉

延伸阅读部分选自《东莞明伦堂档案》第一辑前言

编辑 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