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州区城南路青宁坊8号,有一座街坊们都颇为熟悉的老屋:邓家大屋。而与老屋相关联的,还有一些坊间关于屋里设“马房”的故事。在老屋一路之隔,便是宋城墙,而马匹便是巡查城墙,保护安全的工具。究竟邓家大屋内是否有“马房”,其历史渊源又缘于何处,记者近日走进这家老屋了解一二。
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沿着老城区城南路的蜿蜒小巷走,一直到青宁坊8号,便是街坊邻里都十分熟悉的老屋:邓家大屋。
屋外可见,其瓦顶尚保存完好,两侧各设一个书房和阁楼,青砖堆砌,如不细看,很难看出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宅第民居。
记者循着邓家大屋后人邓伟强的指引,才留意到屋檐处残存的昔日精美的花帘。屋内已多年无人居住,废旧木材、木凳堆积,荒草遍生。而位于屋内右侧的几根大木杉顶立着屋檐上方受白蚁侵蚀的红粱圆柱,颓败之况尤引人叹息。
据资料显示,青宁坊邓家大屋初判为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二进。总面阔11.4米,进深15米。硬山顶,素瓦当,青砖墙,麻石勒脚,砖木结构。头门凹肚门,麻石门框,前堂前半坡用砖墙承托,后半坡为瓜柱形梁架。青宁坊邓家大屋保存清代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而邓家大屋所处的青宁坊亦属一条老街巷。《端州百街掌故》记载,青宁坊原作清宁坊,本意是清明宁静,语出《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彼时的青宁坊路面多用卵石铺筑,房屋普遍为砖木结构,木石门框,雕花帘,垛脊,青瓦面,峰火墙,临街有商铺,屋内多是三、五、七进庭院。
而这些说法的记载,
在邓氏后人邓伟强的记忆里,多半是吻合的。
“我们祖上相传,邓家大屋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一位名叫邓鹏的人受命从三水白泥来到青宁坊,作城墙巡查之职,定居于此。”但随着时代变迁,生活艰辛,邓家大屋开始逐步衰落。
曾做街巷公共炊堂
邓伟强介绍,其祖上传言,邓鹏担任彼时宋城墙巡查的职务,但城墙一圈接近3公里,日常徒步巡查费时耗力,为此,在如今的丽谯楼和披云楼之间,有一片马场,而马匹便是巡查之用。“街坊们说的屋内有马房是谣言,但这位屋主的确和马有关系。”
记者在邓家大屋现场看到,其主屋与阁楼之间的墙上镶嵌着一块颇具年代特色的正方形砖块,书写为“邓仝墙”。邓伟强介绍,从民国时期开始,邓家先后受生计所迫,将阁楼各书房均售卖于他人。而“邓仝墙”便是两家人为了日后墙体所属所做的标记,意为双方共有,不许纠纷。
与邓家大屋为邻多年的居民麦大年,今年已是84岁,他曾记得,过去邓家大屋只居住着一位名为“阿三姑”的老人,至于老人与邓家又何关系,他也不得而知。
“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运动如火如荼时,邓家大屋曾被征用为街巷共用的炊堂。”麦大年回忆,彼时每家每户都到邓家大屋吃“大锅饭”,场面相当热闹。不过一年后,炊堂撤去,邓氏族人又返回居住。
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家大屋被人大肆破坏,对于此番旧事,邓伟强觉得颇为可惜。
“他们把雕花、窗饰、桌椅统统砸了,甚至还把屋内高檐墙壁上的古时彩绘涂抹遮盖,让人不禁惋惜万分。”邓伟强回忆,彼时他们邓氏家人被安排别处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房子内居住,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政策落实后,邓伟强才与家人返回邓家大屋居住。
但彼时的邓家大屋早已“面目全非”,头进与二进均被改建成多个木板房,居住着7户人家。“我后来帮这些住户找了地方居住,自己再亲手重新填补漏洞,修葺墙面和房门,一直居住到数十年前,才搬离。”
如今,面对邓家大屋颓败之况,邓伟强自叹由于经济能力不足,无法维修和护理这座宅第,希望政府可以出资帮忙维修和护理这座宅第,让其能保存下来,呈现昔日老屋的古韵之美。
下期预告
肇庆府署存碑,建于明-清。东西向排成一排,镶嵌在一面地台护墙上,碑正面朝南。碑刻是反映明清时期肇庆府衙沿革,历任职官情况及有关行政事项的重要文物。若您了解它的一些历史故事,欢迎留言讲述。如果您了解它的历史或一些故事,欢迎留言讲述,让我们一起讲好肇庆故事。报料电话13929865022,邮箱:xrshms@163.com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紫怡
编辑 林雪莹
校对 陈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