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簇拥的粤西高州,观山只算是一座小山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700多年前,这里曾有潘仙(潘茂名)的传说。潜藏于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小小观山,以其不高的海拔,以其厚积的人文历史,成为“岭南百景”之一,更是粤西名山,茂名地区的名胜古迹。
“偶来山上觅灵踪,路入琼花夹翠松,琳馆也随兵燹废,独留仙井最高峰。”明代知府孔镛游历观山后,有感而发七绝一首。高州观山,又称西山,位于广东高州市城区西侧,鉴江的西畔。山高64.5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观山历史悠久,地理特殊。相传西晋永嘉年间,羽士潘茂名在山顶掘井汲泉供丹灶,后来在此地白日升仙,故原称仙山。清代嘉庆年间的《茂名县志》记载:“去城西半里,隔鉴水西,晋永嘉间潘茂名飞升处,一名仙山,又名升真岗,岗顶旧有升真观,石香炉在焉。”因登仙山可远眺群山,俯瞰鉴江的四季胜景,南对南宫岭和宝光塔,观高州城的全景,可谓高郡之大观尽收在此,于是后来称为观山。
走近观山,可从鉴江的观山桥而来。一条斜坡,曲径通幽,上有“观山”两字的牌楼赫然在前。明代崇祯二年(1629)至清代道光四年(1824),这里先后建有吕祖殿、潘仙殿、报德祠、观心阁、则喜亭、登云亭、魁星阁、钓鱼台。观山山势迂回,世人凿石为磴,铺砖为道。清代同治年间进士陈天锡曾作回文诗,在民间流传甚广,其中顺读如下:“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苔。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现在此诗用楷体和篆体,雕刻在山顶的怡心亭前沿。民国时期,观山脚下开辟为中山公园。并建有中山亭、若虚亭、茂植亭、咏风亭、襟江亭、旷怡亭、断碑亭和两座钓鱼台,形成了一个以寺庙和亭台楼阁相对集中的古建筑群。有人题写《中山公园风咏亭联》:“观山观水,四面风光都入画;树人树木,满园桃李皆成荫。”民国书法家朱振基在钓鱼台石壁题词“一竿秋水”,保存至今。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观山上大部分建筑被改造为招待所。改革开放后,观山上的古寺逐步修复或重建。观山虽经沧桑磨难,劫后重生,但厚重的人文信息历史长河无法淹没。1976年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秦生造访高州,为观山题写一联:双渚渔歌萦古寺,一竿秋水伴孤山。墨迹现存山门的牌楼。观山小隐于城,守望鉴江,不愧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地标之一。
沿着迂回的山道,走进绿荫掩映中的观山寺。
数百年来,这里曾拥有观山古寺建筑群,现是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典型的以道教和佛教为主体的宗教建筑群。观山寺原为高州古城“四寺”之一,原名观山观。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高州知府张邦伊创建观山寺,面临鉴江,建立佛殿、僧舍,在寺门竖立潘茂名的道像。上有玉泉庵,下有观音殿。据寺内石碑上《重修观山寺序》记载:“高郡城西半里曰观山。相传晋潘茂名于此飞升。升真观,因此得名。明万历年间观废,复建观山寺,以奉潘仙像。” 明代万历年间的举人冯名望游观山寺后,曾题咏《观山寺》:“鉴江几曲绕西流,隔水青山郭外幽。古刹久虚经幻劫,荒林新辟见山丘。桄榔霭合疏钟出,睥睨烟深半岭收。山海不缘兵火解,谁传梵语到峰头。”明代万历举人龙南知县李元畅《游观山寺》诗云:“苏门不可到,鸾啸学孙登。急雨扶秋色,孤云伴定僧。竹房全凿翠,茶鼎半绕藤。礼罢渚天黑,归途影佛灯。”公元1737年,观山寺全面修葺。清代光绪年间的拔贡谭应祥游览观山寺后,题咏《观山寺》一首:“古寺行来花木深,观山清景昼森森。松间老鹤闻钟下,槛外高僧倚锡呤。小硐有泉穿石冷,幽岩无暑满亭阴。偶逢知己谈元妙,久坐都忘日影沉。”民国后期,因战乱寺庙残破不堪。1953年,观山寺最后一位住持清和法师出任湛江地区佛教协会会长。1986年观山寺的前殿被拆除,正殿尚存。1996年重修玉泉寺,并将它更名为观山寺。
沿着长长的台阶,直上观山寺。寺门幽深,主体建筑红墙黄瓦,依山势而建,三间两进,过道曲折迂回。悬山顶式瓦脊,抬梁式架构。木雕飞檐,装饰华丽,宏伟壮观,俯视鉴江。四周草木葱茏,小鸟啁啾,暮鼓晨钟,幽静致远。在观山寺入口右侧,倚山建有观山寺念佛堂,这里原是潘仙殿遗址。潘仙殿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原为两进硬山顶建筑。1986年拆除前殿,后来拆建为念佛堂。
拐入观山寺前,首先迎面而来的是高州市博物馆。这里原是吕祖殿遗址。吕祖殿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单进,悬山顶建筑。可惜历经战乱破坏,仅存遗址。20世纪90年代,依托遗址古韵,高州市政府在此建立博物馆。高州市博物馆前身,是1961年成立的高州县文物馆,1989年博物馆迁至高州冼太庙。2002年高州市博物馆迁至观山。博物馆藏品以地方文物、标本为主。现有藏品254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34件(套)。藏品以汉代至六朝的铜鼓最具代表性,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特有器物,是以冼夫人为杰出代表的高凉俚人文化遗物。还有纳玛象牙化石、战国人面纹青铜短剑、汉代滑石量具、清代高州窑青花釉里红九桃纹瓶等。
绕过博物馆,拐入观山寺,逛过玉泉大井,可从寺庙后到达山顶。现为博物馆馆舍的地方,就是知名的魁星阁遗址。魁星阁,相传为潘茂名飞升仙去的地方,北宋时为升真观,咸平元年(998),宋太宗赵炅御书藏于此。观圮后,在原址建省亭。嘉庆二十四年(1819),将省亭改名为魁星阁。清代道光年间,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因父亲病逝丁忧回家,临时执教高文书院。他曾带领学生们春游魁星阁,创作诗词《大魁阁》:“一阁凌霄起,千峰绕阁开。风吹花片去,人踏草痕来。春意莺先觉,归心雁暗催。禅关留屐齿,三度印卷苔。”20世纪80年代初期,魁星阁被拆除,现只剩下遗址。斯人已去,唯鉴水潺潺。
从魁星阁遗址下来,在观山寺的右上方,现建有怡心亭。
这片不大的地方却是神奇的遗址地,明代建有旷怡亭,清代康熙年间茂名知县钱以垲游观山作《登旷怡亭》诗:“极目荒城可会心,更无复阁起千寻。疏疏岸为依江盛,浅浅晨烟得雾深。但出双旌催布谷,敢听流水坐弹琴。偶然学得兰亭序,把酒临风叹不禁。”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旷怡亭改名为报德祠,内祀明代及清代的高州名宦51人。庙为单进建筑,后毁。
历史总在老去,遗址的累积沉淀出久远的味道。潘仙殿、魁星阁、旷怡亭、报德祠,已经成为永远的风景。在千百年来的风雨洗礼中,观山如凤凰涅,总会交错地绽放每个时代的气息与高凉的滋味。岭南之西的观山,四季草木扶疏,生机盎然。鉴江自东北而来,开阔的水面,历经千年不温不急,与观山在高州城区相得益彰,山水共辉映。
观山,大隐粤西,小隐高城,总有一回历史的邂逅。
(文/廖君 图/丘立贺 佚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