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办起博物馆,广东货币为何甲天下?|湾区护宝人③

南方+ 记者

初见邱山,很难将她和“一馆之长”的身份联系起来——年轻、优雅,不吝于分享自己对于古钱币的热忱和认识。她总说,钱币是个别致的收藏门类,串联的是中国数千年的经济人文历史。

走进邱山所在的东莞钱币博物馆,“震撼”是第一观感。两层高的空间里,满满当当展出了先秦至今的各类钱币、钞票,几无断代。作为广东起步最早、展览规模最大的钱币博物馆,初创者是一批满怀人文热忱的金融人。

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东莞市钱币博物馆被授予“广东省十大民间收藏馆”称号。在2016年非国有博物馆运行评估中,东莞钱币博物馆位列广东榜首。专家评价,其货币收藏的专业性和展陈方式的互动性,可供诸多行业性博物馆借鉴。

“作为银行创办的博物馆,我们希望不断去尝试,让金融和文博在跨界融合中擦出火花,为金融普惠教育多作贡献。这部特殊的史书,值得一读再读。”邱山说。

戳视频,听馆长聊钱币“那些事儿”↓↓

湾区护宝人③专访东莞钱币博物馆馆长邱山

展品里藏着金融人的情怀

沿着东莞大道一路北上,在显眼的地标性建筑东莞农商银行内,就“藏着”这家特别的博物馆——东莞钱币博物馆。深色的地砖、仿古的泥墙,展柜里依照年代顺序,展示了货币从实物到金属、从天然实物到人工铸造金属,又从金属到纸张、到无纸化的演变过程。

伴随着货币的演变,金融机构孕育发展,博物馆展厅内还原呈现的交子铺、银钱庄、近代银行机构把观众自然地带向历史腹地。穿行其中,一部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史跃然眼前。拐角处,一尊身着古装的蜡像机器人,熟练演示着银票的制作流程,吸引众多观众围观。

△东汉摇钱树

△东汉摇钱树

“我们银行创办这样一个博物馆的初衷,就是向社会传播和弘扬金融文化。金融文化既蕴藏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深根,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邱山谈起曾经接待过一名40来岁的台湾游客,他从进馆开始,带着非常好奇的眼神,仔细地观察每一件藏品,一边看一边感叹:“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知道我们老祖宗创造了这么多钱,世世代代经历这么多的演变!”临走前,他激动地和讲解员道谢,反复说想带家人再来参观。

△宋代银锭

△宋代银锭

18年前,企业创办博物馆还是个新鲜事,东莞农商行创办博物馆的决心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诸多的支持者中,有一位老“金融人”,他的援手至今天仍留着温热。

“老先生叫黄本杰,在我们2002年建馆时,他已经76岁高龄了。”邱山回忆,第一次见面时,黄老先生背着打了一个小补丁的布包,穿着十分朴素地出现在博物馆。“筹建钱币博物馆,这是大好事!我来看看你们缺不缺什么东西,有需要的话,我可以支持你们。”

△黄本杰 博物馆供图

△黄本杰 博物馆供图

邱山后来知道,黄本杰解放前曾在钱庄做伙计,解放后一直在中国银行工作,他对纸币的收藏情有独钟。“广东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大都知道他,人品和收藏都让人尊敬。”

馆里有一组上世纪30年代广州市立银行发行纸币,币面印着广州市政府、镇海楼、中山纪念堂、海珠桥等重要地标,就是黄本杰当年的珍藏。

“老先生为了我们能把钱币的文化传播更远,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邱山说。在博物馆落成开馆的前夕,已是古稀之年的黄先生独自一人悄悄乘火车去了上海,请其好友收藏大家吴筹中先生亲笔书写了“广东货币甲天下”的字幅,随后将其赠给了东莞市钱币博物馆。

“他送来那幅字的时候,当时在场人真是不自觉泪目了,这幅字寄托着他对我们办馆的厚望,也是他一个金融人一生的情怀。”如今,这幅“广东货币甲天下”的字就挂在展厅中,向往来游客诉说这段感人故事。

小钱币“大学问”

和大多数民办博物馆一样,邱山坦言,缺少对口人才是一大难题,没有文博专业人才,都是半路出家,一腔热情,全靠自学和实践摸爬。

邱山说,她在大学里学习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进入东莞农商银行,当时的东莞农商银行尚未转制,还处在信用社时代。老一辈的创业者希望把货币中的文化、金融业的文化更广泛地传递给社会,让文化成为社会与银行相互认识的桥梁,这个做法非常吸引她。因为打小喜欢历史,她入行没多久就参与了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也从此和文博结下缘分。

△宋代钱山

△宋代钱山

最初,大家面对着馆里大大小小的钱币,靠自己摸索,闷头学,收集整理海量的文献史料,逐渐熟悉业务,在接待不同观众群体的过程中,也渐渐积累起口碑。

当时的钱币博物馆位于银行大楼的内部,面积不大,电梯也小,观众参观进出多有不便。尽管如此,仍有一批批来自港澳的学生教师坐着大巴前往参观,把小小的博物馆作为他们的“研学地”,作为他们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的平台。这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也更加感到任重道远。

△唐代开元通宝

△唐代开元通宝

2006年秋,邱山意外接到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们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即将成立,希望吸收我们成为首批成员。感觉多年努力有了回报,找到了组织,就有了引路人,没有办馆经验、缺乏人才、缺乏信息的困局眼看就将有解了。”

邱山说自己从前虽然喜欢历史,但对于文物的认知几乎为零,鱼龙混杂的钱币市场更是让人眼前迷雾重重。可如何才能辨清真伪虚实,得到的回答大都是:“看得多了,就知道了。”这话虽让她更为困惑,但也让她明白了没有捷径可走。她不断地寻找机会多看多学,不光自己学习,还领着全馆一起学,拜老师、拜良师。

△邱山正在分享鉴定知识

△邱山正在分享鉴定知识

2015年,她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系统塑造知识体系的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文博专业研究生。“我想通过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沉淀,也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她说,“只有研究才能唤醒沉睡的文物,研究越深入,得到的信息越多,文物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作用才可能越加突出”。

在邱山看来,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感知未来。“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如何用鲜活的形式把钱币丰富的内涵传递给观众”。

2018年,东莞市钱币博物馆作为唯一一家以钱币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亮相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授权展——香港国际授权展,一系列以馆藏钱币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国际友商的目光。“这是钱币博物馆‘讲故事’的一种新尝试,也是金融和文博相互赋能的有益尝试,我们希望让更多国内外、更多圈层的观众都能注意到这种特殊的文化。”

【对话】

“打造中国金融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

南方日报:您理想中的钱币类博物馆是怎样的?

邱山:就目前阶段,国内对于钱币的展示方法大都是将钱币铺展开,告诉观众它们的名称、特征、时代等信息,但这道知识门槛仍是有些高的,比如缺乏历史知识的低龄孩子们看起来可能就会有些枯燥无趣。我理想中的钱币类博物馆,应有更多的感官刺激,以更轻松的方式,揭示钱币的内容,让观众透过钱币看历史、看发展。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钱币博物馆希望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和定位?

邱山:我们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语言习惯,我们一直以来都注重发挥自身文化纽带的作用,服务当地文化需求、面向港澳,为港澳同胞们了解祖国金融历史打开文化之窗。自2007年起,不断有港澳学生、社工以及游客团体来到我们博物馆参观,这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未来我们会继续发挥文化交流优势,为港澳同胞提供更好博物馆参观和交流服务。

【制片】毕嘉琪

【策划】李培

【记者】黄堃媛

【摄像/摄影】姚志豪 何志豪

【剪辑】何志豪 实习生 陈婕


编辑 徐子茗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