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汕头再出发 | 全面小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  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点击可看  南方日报特刊40版:牢记总书记嘱托,汕头再出发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汕头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40年后,汕头人民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而汕头,也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迈进。

城市面貌的提升,为市民带来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杨立轩 摄

城市面貌的提升,为市民带来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杨立轩 摄

居民收入支出不断优化升级

汕头紧紧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汕头。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6元,比1981年增加31019元,增幅达79.1倍,年均名义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比1981年增加17440元,增幅达60.1倍,年均增长11.2%,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汕头市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开始由生存型消费逐步提升到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随着消费市场不断完善,消费环境日益优化,社会服务更加全面,城乡居民从吃穿住用的品质到能够享受的医疗教育等服务水平都在发生显著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854元,是1981年的59.9倍,年均名义增速达11.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373元,是1981年的51.8倍,年均名义增速达10.9%。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汕头市坚持高位推动、强力推进,按照“六个精准”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保险扶贫,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上半年,汕头市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27931户、93827人都跨过“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脱贫基本标准线,37条省定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并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汕头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不断增强产业扶贫带动服务,实施南澳海水养殖、澄海隆都设施蔬菜、潮阳金灶特色水果等一批特色农业扶贫项目,11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3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有效联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逐步探索形成以“务工工资+固定收益”“生产经营+固定收益”等增收脱贫模式。目前,汕头扶贫领域资金专项投入扶贫开发累计达12.26亿元,建设扶贫产业项目716个,惠及贫困户27004户。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措施,汕头市通过开设“扶贫工作坊”“扶贫车间”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吸纳贫困户就业。例如,在潮阳区金灶镇舒荣、桥前、前洋等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约60万元购买200多台电缝纫车建立扶贫工作坊,通过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每月可增加800元到2000元的务工收入。目前,汕头市共设立村民作坊和“扶贫车间”32个,共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423人。

为增加贫困户抗风险能力,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汕头市推出贫困户民生保障保险,在全省率先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防止返贫保险,从保障体系上杜绝返贫问题。2020年5月,龙湖区一贫困户房屋突发火灾被烧毁,保险公司对受损房屋进行查勘核定损失,赔付保险金5万元,成为该贫困户房屋重建的主要资金来源。

目前,汕头市7个区(县)财政共投入742万元,全覆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防贫险”,形成“基本医保为基础,医疗救助为保障,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机制,为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工作筑牢了另一道重点保障防线。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汕头市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杨立轩 摄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汕头市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杨立轩 摄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汕头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医疗保障资源短缺,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较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汕头的推广建立,汕头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医疗水平和医疗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便利实惠的医疗服务。

据统计,2018年,汕头卫生机构、病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分别达到1492个、18985张、24987人,分别是1981年(281个、4277张、8091人)的5.3倍、4.4倍、3.1倍。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更加注重日常的养生保健,治病防病意识不断增强,各类保健用品和服务也逐渐普及,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加。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32元,是1981年的540.5倍;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837元,是1984年的88.9倍。

目前,汕头医疗机构具有省重点专科58个,省高水平专科3个,总量为粤东之首。2019年,汕头市门诊量达到1917.64万人次,住院量达到54.36万人次,对周边省市地区辐射效应明显,全市医疗服务总量逐年持续增长。

近年来,汕头着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是其中重要一环。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汕头市委、市政府提供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统筹规划,整合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印发《汕头市支持创建区域医疗中心实施方案》,拿出真金白银打造高水平医院集群。

医院改造扩建、重点学科建设、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都将为提高汕头人民的就医获得感、安全感,老百姓“看病易”“看好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消费观念不断升级迭代

在特区建立初期,城乡居民对衣着的需求较为简单,主要是保暖御寒,其显著特点为品种单一,多以棉布或“的确良”为原料自制或裁缝做衣。1981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各式服装1.5件、棉布及化纤混纺布1.8米,人均购买皮鞋仅为0.13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的衣着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转变,从“做衣”向“购衣”转变,居民穿着更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搭配,更追求个性、时尚和美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1287元,是1981年的61.3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597元,是1981年的27.7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改善,耐用消费品也不断升级换代。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成为当时居民婚嫁必备的“三大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家庭耐用消费品迈向电气化,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成为居民青睐的“新三大件”;进入21世纪后,移动电话、计算机和汽车等让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家庭消费向现代化、科技化迈进。2019年,汕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33台,比1981年增加了127台;移动电话288部和计算机65部,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217部和38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汕头多数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是房屋管理部门的公房,只有少数城镇居民和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才拥有自己的住房,家庭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甚至四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较为普遍的现象。

据统计,1981年,汕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为4.9平方米;农村居民仅为4.1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居住条件的改善,历经多次住房制度改革,汕头城乡居民住房面积显著增加,居住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更加宜人。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1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3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33.4平方米。

近年来,汕头商业氛围浓厚,越来越多的写字楼拔地而起。杨立轩 摄

近年来,汕头商业氛围浓厚,越来越多的写字楼拔地而起。杨立轩 摄

城乡居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汕头城乡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1981年,汕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自行车158辆,农村居民84辆;而通信方式主要依靠邮政传递,据1981年汕头市职工家计调查数据显示,城镇职工人均邮电费用0.2元。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行业发展迅猛,家用小汽车、摩托车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为居民出行的选择,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普及,更极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通信设备日新月异,从固定电话、“BB机”“大哥大”到移动电话,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居民通信方式越来越便捷,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支出不断增加。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112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重的8.9%,比1981年提升8.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213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重为7.9%。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生活较为单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的投入不断加大,文娱生活日益多姿多彩,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在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促进下,各类补习班、培训班遍地开花,电影院、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娱乐场所不断增加,周边游、国内游、国外游等产业、行业迅速发展。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支出2379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重的10%;农村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支出958元,占比6.2%。

数读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6元,比1981年增加3101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比1981年增加17440元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854元,是1981年的59.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373元,是1981年的51.8倍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1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3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33.4平方米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32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837元

●1981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2.28元

●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9.42元(1981年尚未纳入统计)

一线走访

汕头释放多项政策红利稳岗保就业

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就业率达96.6%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汕头市充分释放减负、稳岗、扩就业等多项政策红利。仅2月至6月,就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13亿元,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03亿元、就业创业政策性补贴3205万元,惠及近6万家企业,有力促进稳岗就业。目前,汕头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率已达96.6%。

对于初创企业招用员工,招用3人以下的按每人2000元给予补贴;招用3人以上的每增加1人给予3000元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对于用人单位属于在汕头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的员工制家政企业,用人单位上一自然年度家政服务人员,月平均失业保险缴费人数达到20人以上,按上一年度月平均失业保险缴费人数,每一人补贴1000元。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相关人员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每月按用人单位为符合条件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的50%给予补贴。

用人单位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每吸纳一名,用人单位一次性获得补贴5000元。吸纳湖北籍劳动者的就业补贴用人单位属于中小微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每吸纳一名,用人单位一次性获得补贴1000元。用人单位招用退役一年内军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每吸纳一名,用人单位一次性获得补贴10000元。

此外,对于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补贴标准按照培训职业工种等级、耗材情况等确定,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为4000元到8500元。员工技能提升取得相应证书的,按广东省职业技能提升各职业(工种)及专项职业能力补贴(指导)标准执行,每人补贴400元至3000元。对于企业自行组织或委托机构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效果达到要求的,根据实际参加培训人数按每人每课时予以30元补贴,每位员工每年补贴上限不超过1000元。

【记者】 宋芾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