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上新了!
2020年11月5日起,我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人文、艺术领域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美术篇、音乐篇、京剧篇、话剧篇、文学篇、书法篇全新登陆“学习强国”学习电视台人物频道“大家”栏目。
此次上线的内容有:
美术篇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有“黑、重、怪、野”之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著有《石鲁学画录》等。
蒋兆和(1904—1986),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自幼家贫。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至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7年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从教的50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称为“徐蒋体系”。其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人物造型严谨,表现内心深刻,使中国人物画达到新的高度。代表作有《流民图》《曹操》《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等。
李苦禅(1899—1983),原名英杰,改名英,字励公,山东高唐人,出身贫寒。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其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并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擅画花鸟和鹰,笔墨雄阔、酣畅淋漓。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松鹰图》《晴雪图》《水禽图》。
黄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字映斋。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西安。1940年随赵望云学国画。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86年起,倾注全部心血筹建起中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艺术博物馆——炎黄艺术馆,并出任首届馆长。擅长画人物和动物,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代表作有《苹果花开的时候》《洪荒风雪》《赶集》《百驴图》《风雪夜归人》《送粮人》《鞠躬尽瘁为人民》等。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1912年他与乌始光、张聿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担任首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采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书法学康有为,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其泼墨泼彩具有强烈的光色效果和高度写意化的笔墨语言。
音乐篇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2年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进百代唱片公司,组织百代国乐队。1935年1月重入联华影业,任音乐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卓越的艺术性和高昂的民族精神。郭沫若为其墓志铭题词“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冼星海(1904—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4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1935年毕业回国后,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病逝于莫斯科。他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广为传唱的歌曲。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名雪明。1901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音乐学校。1906年,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书。1912年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1916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并主持校政。他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理论家、作曲家。
刘天华(1895—1932),生于江阴,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等。他是中国民乐改革的先驱,也是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把外国技法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成功地予以结合。
贺绿汀(1903—1999年),名楷,号抱真,湖南省邵东县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共创作3部大合唱、24首合唱、近百首歌曲、6首钢琴曲、6首管弦乐曲、10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6年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一生留下了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合唱、独唱等多种体裁形式的90多首音乐作品。
京剧篇
尚小云(1900—1976),名德泉,字绮霞,籍贯河北邢台。1908年入“三乐社”科班学戏,初习武生、花脸,后改旦角,声名渐起。出科后,受教于张芷荃、戴韵芳、陈德霖、王瑶卿等名师。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居多。1937年在北平创立“荣春社”科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京剧人才。他的唱腔高亢刚健,一气呵成,善于运用立音、颤音、顿字和一种“节节高”的唱法,形成尚派的独特风格。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三娘教子》《战蒲关》《秦良玉》等。
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满族。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农,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幼年家道中落,6岁练武功,后因扮相秀丽,改习花旦、青衣。11岁登台演出,崭露头角。1925年至1938年是“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成功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代表剧目有《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等。
荀慧生(1900—1968),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生,号留香。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幼年家贫无以生计,被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1910年随师进京,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等梆子班。1918年与刘鸿升、侯喜瑞、梅兰芳等开始合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他在唱腔艺术方面大胆创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还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十三妹》等。
话剧篇
欧阳予倩(1889—1962),原名欧阳立袁,又名南杰。湖南浏阳人。自幼随祖父读书。1902年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青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1912年回国后组织新剧同志会。1916年起做京剧演员,创造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1919年创办南通伶工学社。1925年底步入影坛。1926年加入南国社,创作剧本《潘金莲》等。1931年加入“左联”,编写历史剧《忠王李秀成》等,编导《关不住的春光》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等。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回国后组织南国电影剧社,成立南国艺术学院,创作了大量剧本。1930年加入“左联”,与聂耳、冼星海等合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提出戏曲的“三改理论”,整理、改编了大量传统戏曲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焦菊隐(1905—1975),原名焦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自改为菊隐。浙江绍兴人,生于天津。1924年进北平燕京大学政治系读书,开始诗歌、小说创作。1930年创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1935年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先后在广西、四川等地教书,任导演,写了许多戏剧理论文章。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创办北平艺术馆。194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学系主任。曾导演许多中外名剧,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创立了独具民族风格的导演学派。
金山(1911—1982),原名赵默,字缄可。祖籍湖南沅陵,生于江苏苏州。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主办《远东时报》,并与章泯等组织东方剧社,后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导演和主演了很多剧目。30年代中期从事电影活动,曾受周恩来委托率中国救亡剧团赴南洋群岛、香港等地进行抗日募捐义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电视剧艺委会主任等职。主演《狂欢之夜》《夜半歌声》和导演《松花江上》《文成公主》等电影各5部,创作、改编话剧和电影剧本15部。
文学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后历任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在上海病逝。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约一千万字,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笔名沫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1923年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1924年到1927年间,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并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9年,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著有《女神》《王昭君》《聂莹》《卓文君》《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文学作品。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10月加入上海中国共产主义小组。193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代表作品有《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赴法国,1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想录》《寒夜》等。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岛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猫城记》《牛天赐传》等。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应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之聘赴天津任教。1936年应邀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抗战爆发后,随校经长沙迁到四川。1946年应邀与老舍一起赴美讲学。1947年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1949年到北京。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主席。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
书法篇
舒同(1905—1998),生于江西省东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自幼学习书法,八九岁时即闻名乡里。参加红军后,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以笔为刀枪,被誉为“马背书法家”。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创造“舒体”,自成一家。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任主席。
更多精彩视频持续更新中!
铭记先进事迹,学习新时代楷模
弘扬时代精神,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
支援祖国建设,边疆一线党旗红
瞻仰巨匠风采,领略大家风范
传递社会温暖,发现身边的感动
尽在学习电视台“人物频道”
关于“人物频道”
频道简介
学习电视台—人物频道包括“新时代楷模”“新时代的奋斗者”“边疆党旗红”“大家”“身边的感动”5个栏目。
栏目以讲好人物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宣传先进人物、体现时代亮色;树立时代楷模、铭记先进事迹;发现身边感动、传递社会温暖为宗旨。
通过人物典型宣传、导向宣传,栏目充分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1
如何找到“我们”?
2
看这里!
3
“学习强国”PC端(www.xuexi.cn)
4
“学习强国”APP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王东方 李彬玉 张爱娣
责编:张恒
审校:张宁宁
南畔华光小学尊重原创,如有冒犯立即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