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每年都有体检,
为什么运气这么不好,
一发现肿瘤就是晚期了?”
——这样的疑问,
每天都在医院里反复出现。
临近年底体检季,
你的年度体检提上日程了吗?
体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能帮助及时盘点健康“资本”,
为新一年防病养生提供参考依据。
但你或许不知道,
常规的体检其实很难发现癌症。
真正想要及早发现癌症,
可以有针对性地做筛查项目,
这里头的讲究可不少。
我们先来谈谈最常见的体检问题。
问题一:体检套餐千篇一律
说到体检,我们最熟悉就是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腹部B超、肺部X光等项目,对于身体健康的20多岁年轻人,这样的套餐能基本满足要求。
但如果年过半百,这样的体检方案是远远不够的。癌症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是年龄。大多数癌症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纪越大,患癌几率越高。
此外,性别、家族病史、既往病史、职业性质等,都是选择体检套餐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如今年轻人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但不少中老年朋友对筛查就医还是有所抗拒。也难怪有网友表示,“年前劝父母体检比年前脱单还难”。
问题二:忽视重要的体检项目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拒绝肛门指检——说的是不是你?
以肠癌为例,其诊断主要依靠直肠镜和直肠指检。据估算,七成以上的直肠癌漏诊都与未做直肠指检相关。别看这个检查这么“基础”,医生可以准确感受直肠里面粘膜是否光滑、有无肿块、肿块的大小及肿块是否与基底有粘连等等,及早揪出直肠病变。
问题三:体检套餐越高端越好
近年来,市面上多了不少高端体检产品,如号称仅需一滴血或一滴唾液等就可以查清所有癌症,但价格不菲。
专家建议,目前最靠谱的筛查癌症方式,仍是有侧重点地选择的体检项目——在基础项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强化癌症高发部位的检查。
原则上,可优先选择针对不适症状和自己强烈关注的体检项目。比如——
如有头疼症状的,应优先选择针对头疼的相关体检项目;
担心肿瘤的体检者应优先选择肿瘤筛查方面的体检项目;
没有明显不适的健康体检者,可优先选择针对最基本、最重要器官的体检项目,如心、肝、脾、肺、肾、脑等。
人近中年,
到底该做什么项目检查?
40岁+
都说40岁是一道“坎”,进入不惑之年,多种癌症风险都在增加。在常规体检项目的基础上,建议——
无论男女
胃癌筛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既往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胃癌患者直系亲属、以及有胃癌风险饮食习惯的人,推荐做一次胃镜检查来确定今后的检查频率。胃镜还可帮助筛查食管癌风险。
结直肠癌
如有一名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在50~55岁患上结直肠癌,建议按照亲属患病年龄往前推10年开始,每5年做一次结直肠镜筛查。非高危人群建议45岁做一次筛查,根据结果确定检查频率。
肺癌筛查
建议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有助于及早发现肺癌。有高危风险因素的人士,如重度“烟民”及其同居人士、肺癌家族史人士等应每年检查一次。
此外,也建议做一次肺功能筛查,评估慢阻肺风险。
肝癌
肝硬化者每三个月做一次超声+AFP,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则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女性
乳腺癌是40-50岁最常见肿瘤,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超声+钼靶检查。
预防宫颈癌,建议每五年做一次宫颈刮片或TCT(二选一)+HPV筛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检查间隔。
45后之后,每3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防范骨质疏松。
男性
前列腺癌风险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建议45岁后做一次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根据结果确定后续检查频率。有排尿异常的男性应尽快做就医检查。
50岁+
在40+的检查基础上,进入50岁后,无论男女,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检查频率不变(有医嘱除外)。
女性
卵巢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建议每3年做一次卵巢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检查间隔。
男性
这一阶段前列腺癌高发,建议每3年做一次PSA筛查。
建议做一次骨密度筛查,根据结果确定后续检查间隔。
60岁+
在50+的基础上,进入60岁,无论男女,肺癌、胃癌、肝癌检查频率不变。结直肠癌高危人群每5年检查一次,非高危人群在75岁后可考虑停止。
60岁后,还建议做一次系统的眼部检查和耳朵听力损伤测试。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如果出现便血、便秘或腹泻,且持续超过一周未缓解,最好去医院检查。
女性
乳腺癌检查频次可适度调低至每3年一次(乳腺报告结果有异常者除外),70岁之后可考虑停止。
宫颈癌筛查每5年一次,65岁后可考虑停止。
男性
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在60岁后推荐做一次PSA检查,根据结果确定高频率。
来源:广州日报、人民日报、丁香医生、健康有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