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已至,天气渐冷。
在平远县五指石高速公路出口,挖掘机正在有序作业,一辆辆卡车运着石料穿梭在国道358上。“道路的地基建设已经完成,即将铺设沥青,马上就可以通车了。”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蓝作旺说。
交通顺,乡村兴。近年来,平远县牢固树立“交通先行”的发展理念,以道路改造推动乡村振兴,先后推动国道206、国道358等道路的改造,让乡村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让产业旺起来。
竣工在即 年底实现通车
国道358线是平远县连接闽、粤、赣三省的重要干线,东接福建武平,西连江西寻乌,同时也是连接平远县北部仁居、八尺、差干三镇和国家4A级景区五指石的重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
“原道路是7米,属于三级公路。由于车流量大、重车多,导致多段路面坑洼不平,给来平旅游的游客带来非常不好的体验感。”蓝作旺说。“道路两旁有许多碎石厂,且江西、福建的货车多经过此条道路,原有的道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为提升平远县出省通道的通行能力,优化旅游交通环境,加快对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福建海西区,推动区域经贸交流,平远县于去年7月开始对国道358进行改造。
“道路改造被列为广东省重点项目,我们对道路进行了升级,从三级公路提升到二级公路;路面从原来的7米提升到12米,对部分道路进行优化,缩短距离的同时降低道路陡坡的数量,提升道路的安全系数。”蓝作旺说。
按照计划,道路将于明年元旦实现通车。“我们将围绕目标任务,制定细化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大机械设备、人员队伍的投入,争取早日完工。”蓝作旺说。
串起乡村 沿路道路乡村改造
沿着国道206向西北方向出发,便到了“广东东江源”八尺镇排下村。
“江西有99条河,只有一条到博罗。”说起东江,八尺镇排下村村民韩宜德便给记者唱起了这首民歌。“在我们平远县,有这样一个说法:八尺11个村庄,10条溪水汇韩江,唯有排下村水朝西独流入东江。”
据了解,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是武夷山脉与位于赣粤边界的九连山余脉相接地带。源河为三桐河,向西南流经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和平县、东源县、源城区、紫金县,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至东莞市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于广州黄埔区禺东联围(穗东联围)东南汇入狮子洋出虎门入海。而干流在龙川县合河坝以上称寻乌水,汇贝岭水后始称东江。
根据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排下村以“东江源”为主题,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村子人居环境整治。“我们依据这一主题打造了东江源生态广场、东江源水系节点等乡村景点,为村民提供休闲地的同时,美化乡村环境。”排下村党支部书记肖剑锋说。
在村口的东江源生态广场,根据东江水流方向铺设的石子栈道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子的旧学堂拆除,成为乡村足球场,黄昏来临,村民们三三两两地相约到球场踢球……“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在村子住了将近30年,这样大的变化很少见到。”村民肖大姐说。
“之后,我们将依托国道206,充分利用村子的古驿道资源,与八尺镇肥田村、角坑村联动起来,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推动村子的产业发展。”肖剑锋说。
带旺人气 以路促进乡村旅游
在国道358的另一头,仁居镇正在换发新活力。近年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仁居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村”。
脚踏古朴的石阶路,穿行仁居村巷陌之间,“青砖米色”的民居别具一格,鲜红夺目的党旗标志牌沿巷排布,精美生动的红军故事图绘跃然墙面,红四军司令部旧址等革命遗迹修缮完好。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下足绣花功夫,把红色遗迹和古建筑等逐一修复。”仁居村委会主任黎传礼介绍,仁居村是全省60个省定“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之一,去年以来,该村以“红色村”创建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外立面改造、古街修缮、河岸节点建设等,让昔日的老村庄焕发出新颜。
以路兴旅游,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村庄的红色故事、美丽景致吸引了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家门口变得热闹了,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68岁的仁居村村民邝运招说。据统计,自今年5月份起,到仁居参观游览的约有20万人次。
【全媒体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朱双玲
【摄影】袁群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