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侨而立,汕头如何以“侨”搭桥。
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著名侨乡。在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中,侨资侨力成为这座城市腾飞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现有海外华侨华人500多万,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作为侨乡,汕头如何打好新时期“侨”牌,进一步做好“侨”的文章?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有何魅力?当古村落遇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又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11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及省市媒体采访团走进汕头前美村、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等地,深入了解侨文化,解码汕头蝶变。
侨资侨力,助推发展
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盘根错节的古榕树……走进前美村,首先感受到的便是一种万物和谐的生态之美——这座已有600余年历史的乡村里,有着保留完整的多座百年老宅第,20多棵树龄150年以上的古榕树,也是村中一景。
著名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就坐落于村居中。据悉,陈慈黉家族从清同治四年(1865年)就开始回乡建造府邸,从祖居地“老厝”建到新乡,历经三代人相继建起12座宅第。
前美村陈慈黉故居。
故居采用当时南洋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开建了具有潮汕传统“驷马拖车”建筑特色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总共有厅房506间,通廊迴榭,楼台亭阁,仿佛诉说着昔日潮汕华侨漂洋过海拼搏创业的成功和辉煌。
故居通廊迴榭,楼台亭阁。
尽管海外华侨四散各地,但根在潮汕,始终心怀家乡。前美村党委副书记陈作松告诉记者,陈慈黉家族疏浚了村里原有的沟渠,开凿了从村口通到韩江的运河,便利了村里的交通;同时,建造了不少学校,适龄儿童皆可免费入学,促进了当地的教育事业。
近年来,前美村把保护古村落传统特色与创文强管、美丽乡村建设深度结合,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前美村 “古村落、潮文化、侨文化、侨资源”的独有优势。
澄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与其他建在大楼里的实践中心不同,澄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在了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的“郎中第”,与当地侨文化旅游景点融为一体,澄海“侨乡特色”十分浓郁。
“看潮剧,看义诊……多种多样的惠民活动都聚集在这里,村民感兴趣,也喜欢来这里参加。”前美村村民诸葛秀芝说道。
澄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积勇介绍,实践中心以“群众下单”的方式开展惠民活动,常态化组织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游客讲解华侨文化史和奋斗史。同时,还联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潮汕文化传播基地”,并邀请专家授课,组织澄海民间艺人传习潮汕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中心内设文明小学堂。
以“侨”搭桥,扩大开放
一直以来,侨胞、侨乡,是汕头经济特区的显著优势,也是汕头改革开放的助推力量。而2014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成立,无疑用“侨”为汕头对外开放拥抱世界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桥”。
2014年9月15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成为了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发展平台。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
在国务院的批复中,明确提出汕头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与此同时,支持试验区着力转型升级,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试验区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支持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海湾文化中心。
过去6年间,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规模达20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等平台相继落地运营。
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
昔日的“特区速度”,也在华侨试验区重现。
高标准规划建设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和塔岗围三大片区,完成围海建设并实现互联贯通;东海岸大道通车,跻身广东沿海经济最美滨海公路的一段;明园、泰盛科创园落户开工,粤东首个地下管廊也在此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华侨试验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多亿元,相关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此外,试验区在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人才等方面全面建设高端发展示范区。其中,高标准建设的人才大厦,为潮汕人才提供了优质环境。
【记者】蔡沚彦 王涵琦
【视频】王涵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