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懋: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成效显著

南方+ 记者

“广东建设生态茶园面积占总茶园面积的30%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接受南方+茶业频道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正进入生态高值农业的新时代,广东茶产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创新”和“绿色”这两个关键点发力,逐步实现安全生产和化学农药减量的绿色防控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

茶叶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是发展生态茶园

茶天牛、小绿叶蝉、茶毛虫、灰茶尺蠖……提起茶树病虫害,茶农们无一不咬牙切齿,为害严重时能把金叶子变成烂叶子。如何防治?用药还是不用药?怎么用药?这些问题一直是茶农们的心病。

“近六十年来茶树有害生物不断演替,大型害虫向小型害虫演替,主要害虫类型由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演替,由发生代数少向发生代数多的方向演替,栖息部位由暴露型向隐蔽型方向演替。”陈宗懋院士介绍,害虫演替的同时,由于人们防治茶园有害生物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使用,导致出现了农药残留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是发展生态茶园。那么,如何实现生态茶园,管理生态茶园?陈宗懋院士认为必须从源头抓起,实施绿色防控新理念,树立一个无害化治理的目标,建立一个对环境压力小的技术体系,确立一种常规防治技术的替代性措施,选择一批安全、高效、低残留降解快的新农药。

 茶园里的小绿叶蝉环境友好型色板

茶园里的小绿叶蝉环境友好型色板

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该技术模式思路是预防为主、防治为辅。首先,压低虫口,控制害虫发生;实施高效精准诱杀(使用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天敌友好型粘虫板和高效性诱剂),配套良好农艺(冬季封园清园深翻,合理修剪勤采)。其次,适时应急防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提升茶叶品质;做到科学用药和精准用药,停止使用高水溶性化学农药,替换为低水溶性化学农药或高效微生物农药,实行药剂轮换使用。

灰茶尺蠖诱捕器引诱效果

灰茶尺蠖诱捕器引诱效果

目前,陈宗懋院士率领团队研发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是以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天敌友好型粘虫板、茶园害虫性诱剂和水溶性农药速测卡等技术为主,结合其它友好型措施形成的一套完整防治模式,该绿色防控模式可以逐步降低虫口发生基数,达到有效防控病虫害的目的,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循环、绿色和生态农业典范

“结合绿色防控技术,构建生物多样性茶园是用生态理念去治理有害生物,也是用生物来防治和控制害虫,在生态茶园建设中会得到很好的示范应用,目前广东做得很好。”陈宗懋院士表示。

近年来,广东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推动全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7〕118号)明确指出,要以全产业链的理念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岭南特色红茶和高山绿茶,将广东茶产业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循环、绿色和生态农业典范。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上,陈宗懋院士(右二)为广东第二批生态(高级)认定企业颁牌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上,陈宗懋院士(右二)为广东第二批生态(高级)认定企业颁牌

在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方面,广东茶产业联盟先后制订出台了团体标准《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T/GZBC 5—2018)团体标准、《广东生态茶园认定办法(试行)》,并围绕我省特色茶产业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区域生态茶园建设技术集成工作,根据不同茶类、不同地域情况,研究试验适合当地可操作性的生态茶园建设方法。

在技术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广东茶区大力推广应用陈宗懋院士的绿色防控技术,并结合广东的实际,集成了“优质高效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体系”,其主要包括了“茶-磷高效大豆间作技术”“蚯蚓-有机物培肥技术”“景观斑块多样性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等核心技术。

来自广东茶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9年首批通过生态茶园认定的企业有 24 家,面积达35222亩。2020年,第二批广东生态茶园申报认定企业 100 家,其中检测通过的有61家、面积44208亩,目前已经启动了第三批生态茶园认定申报工作。

广东大力推动生态茶园建设与认定,显著地提升了广东茶产品品质。其中,示范运用“广东茶区茶园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生态茶园有机替代培肥关键技术”面积5万亩,辐射20多万亩,农药、化肥用量分别减少25%、30%以上。全省现有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企业49家,涉及茶园面积5万多亩、茶叶产量约7000吨;绿色食品(茶叶)认证企业30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