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在河源
一条被“湮没”千年的
粤赣古驿道重现
引起了省、市政府和民间人士的共同关注
2018年1月6日
2000多徒步爱好者已经“尝鲜”
在这条千年古道上走了一回
2017年9月至11月
勘测人员陆续发现了
合栋茶亭等数十处历史遗迹
为古道“重现”画出坐标
保存较好的三角山古驿道
用了一个多月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
勘测出了这一条古驿道的脉络
▲古驿道路线调查结果初步路线图
这一条古道完整线路为
由北至南从和平县浰源通往热水、青州
向南通往连平县绣缎、大湖、三角、高莞、忠信等镇
穿越东源县顺天、涧头、双江等镇
直至河源市区茶山公园
与水域相贯通
主道总长约150公里
此外还有呈网状分布的众多支道
▲热水镇至青州镇古道(供图:二九二大队)
湮没的驿道、茶亭上
历史信息丰富
故老相传
这条古道上曾演绎过
富商的慷慨
侠盗的传奇
还有王阳明的功业
……
▲连平县大湖镇古道(供图:二九二大队)
一段段相连的古道被发现
据说有上千年历史
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常年云雾缭绕。在这个山高水长的地方,存留着有“上千年历史”(当地政府资料记载)的纵横古驿道。
被青州镇政府和当地民间文化保护热心人士陈仰天意外“发掘”的“千年古驿道”,其实在一些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眼中,是条代代相传的山间古道。
▲青州镇风门垇古道(供图: 二九二大队)
在青州古道风门垇段,这段路已经被清理出来。古道路宽1.2米左右,由一块块就地取材的砂岩、页岩等石头铺设而成。道路拾阶而上,蜿蜒曲折,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沿着线路寻找,在和平县热水镇、浰源镇、连平县绣缎镇等,也陆续发现了一段段与之相连的古道。
陈仰天和各镇政府认为,这条古驿道,连接着青州、热水、浰源等镇,北连湘赣,南接河源,沿着古道,甚至可以绕开九连山峻岭,便于商队运输,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连平县绣缎镇关爷埂古道( 供图:二九二大队)
在这条穿越和平县多个镇的古道上,有着各类建筑遗址,也成了印证这条古道曾经繁华的证据。
此前,部分历史遗迹就已经被独立发现。其中,连平县绣缎镇的关爷埂古道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便被列入了县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东源县的赵佗故城、青州镇髻山亭、浰源镇界下山茶亭等,也早在此前,被列入过相关的考察和学者调研资料中。
古道“重现”
引起副省长高度重视
2017年9月,一则“河源发现粤赣古驿道,全长66公里已有千年”的消息,让这条古道真正引起了省市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的关注。
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高度重视南粤古驿道的发掘,这一段粤赣古驿道引起广泛关注后,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广州大学教授王元林与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庄伟光、广东省考古与研究所曹勇副研究员等学者到河源进行现场踏勘,并建议省市政府对其做进一步测绘和挖掘。
随后省市政府委托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正式对这一条粤赣古道展开勘测,调查其线路走向和利用价值。
古道边上
数十处历史遗迹被发现
在去年9月至11月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在青州、热水、浰源等地,勘测人员就陆续发现了文笔塔遗址、扬里垇茶亭、合栋茶亭、柑仔山茶亭、燕潭茶亭、马径亭、杨梅亭、上石缺垇茶亭、下石缺垇茶亭等数十处历史遗迹,尽管新发现的各处遗迹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却为古道“重现”画出了详尽的坐标。
意外的发现,也打开了人们对当地久远历史文化的探索之门,找到了许多民间记载的历史轶事和文化传承。
▲和平县青州镇与连平县大湖镇交界处的风门坳关爷庙
▲发现的界碑
▲青州镇扬里垇茶亭至三角山古道( 供图:二九二大队)
古道由来
商队踩出来的贸易通道
对于这一条古驿道最早的由来,据和平县民间文化学者陈仰天和青州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称,古道最早为南宋期间隶属河源县大湖乡(明朝改名为宋烈乡)石马村的谢志鸿带领商队踩出了一条贸易通道,后为了便与外地连接,由他斥资,由官府承名,修筑了大湖至青州、热水、浰源连接江西龙南,再分叉转道赣州和湘南的古驿道。
这一历史被记载入了河源谢氏族谱中,该记载中,甚至还提到了宋度宗时期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知州时,曾对谢志鸿修筑古道、推动粤赣商贸发展之举大加赞赏。
▲热水镇至青州镇古道( 供图:二九二大队)
古道故事
王阳明在此“破山中贼”
而到了明朝弘治至正德年间,出自浰源的池仲容带领农民起义,常常洗劫商队,“劫富济贫”,该古道一度中落无人敢走。
后池仲容遭到时任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兵进剿,在古道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有关王阳明“破山中贼”的故事。
黄石坑石拱桥是和平县热水镇前往江西古驿道必经之古桥,于80年代重修。相传王阳明军攻打池仲容时,原桥曾被破坏。王阳明建县和平后,才在旧桥旁重建此桥。
清朝乾隆时期,宋烈乡大湖寨曾敖因女儿成婚要远嫁龙南县城,遂一掷万金,将古道重新修缮,还在阿髻缺山岭修建茶亭驿站,青州古道才又重新恢复昔日风采。
▲和平县热水镇阿髻缺旧茶亭
合栋茶亭位于热水镇中兴村通往和平县城的长约7公里的古道上,如今需要驱车翻越山岭才能到达,在古道勘测调查时,被二九二大队发现。
▲热水镇合栋茶亭( 供图:二九二大队)
茶亭古迹尽管已经年久失修,内堂外墙都已破败,但从墙上仍然可以找到5块不同历史时期的重修茶亭功德碑。
其中,最早的一块记载了茶亭重修于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第二次第三次分别为道光二十一年及民国初期,而后两块石碑上,则无明确时间记载,推测为民国晚期和建国早期。
茶亭歇息区的墙面上,还有书法题句“意在山水之间”。
▲浰源镇界下山古道( 供图:二九二大队)
▲双江镇花蕉坪古道( 供图:二九二大队)
古道遍地开花
串点并线人气旺
赣古道是河源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河源日报记者实地走访粤赣古道东源、和平、连平段及沿线周边地区发现,粤赣古道正通过活化利用和保护性开发,逐渐串联整合沿线旅游景区(点)。古驿道+乡村、古驿道+文化、古驿道+红色、古驿道+体育等旅游方式被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粤赣古道像展开的“孔雀屏”一样,吸引游人流连忘返,勾画出河源全域旅游的新画卷。
▲粤赣古驿道标识牌(资料图)
粤赣古道如一条美丽的彩带,飘在河源的大地上,散落在各地的主要景点,如明珠一样,被古道串起。以我市近期修缮的粤赣古道东源县双江镇寨子段为例,周围不仅有赵佗古城、桥头墟等各类建筑遗址,古道支线上还分布着阮啸仙故居、东江游击队战斗遗址等红色景点,四方游客在古道内外寻幽觅古,感受山野谧静和历史沧桑。
▲走在和平县青州镇古道上的游客
古道不仅连接了河源的青山绿水,也架起了一座座交流的桥梁。粤赣古驿道的开发带旺了人气,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走古道、游乡村逐渐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借助古驿道活化利用,粤赣古道东源段附近的农庄将自身的民宿打造成为乡村旅游典范,通过将古驿道与果园采摘、生态养殖、旅游景点等资源融为一体,充分释放了古驿道沿线特色乡镇的产业活力。
▲沿途民宿
百年老路“翻修”花了8300万
据了解,近年来,省、市、县各级政府已首期斥资8300万元对粤赣古驿道粤境段进行全面修缮,其中和平、连平、东源段分别投入4800万元、1500万元、2000万元对古驿道及其节点的古民居建筑进行修缮和建设。
▲建设中的驿站(资料图)
2018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省,根据《方案》,我省将结合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开展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推广一批南粤古驿道文化旅游精品主题线路。并在实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四变工程”,推进休闲农业和观光体验旅游、以及民宿业发展,为南粤古驿道沿线将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
▲粤赣古驿道
综合:羊城晚报、河源日报
记者:敖海冲、黄世军
编辑:黄永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