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企业家③ | 康乐保:一家丹麦老企业的中国新梦想

南方+ 记者

康乐保:一家丹麦老企业的中国新梦想

在珠海保税区一条清波潋滟的水道旁,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已悄然静立13年。这是丹麦康乐保集团在亚太地区唯一的生产中心,2007年顶着保税区招商引资的“高光时刻”入园,也就此扎下了根。

如今,这家医疗用品公司拥有上千名员工,每年产出4亿余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数条生产线“轰隆”开动,疫情期间产量依然逆势增长。

今年是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卡斯特在集团工作的第15年,来到珠海的第5年。尽管时间不算长,但他恰巧赶上珠海驶入发展“快车道”——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整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感到惊喜。

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卡斯特。

丹麦老品牌牵手保税区

提到康乐保,不得不提一个动人的品牌故事。

1954年春天,社区护士爱丽丝·萨伦森的妹妹索拉被诊断出患癌。尽管一场结肠癌手术拯救了妹妹的生命,但她不得不长期忍受着人工造口带来的痛苦:异味、不适,还有对泄露的担忧与不安。为了减轻她的痛苦,爱丽丝不断进行实验,最终找到了使皮肤和造口塑料袋紧密贴合的办法。

萨伦森设计的造口袋无疑能为人工造口患者的生活带来新希望,但却苦于找不到制造商。直到一家丹麦制造商的妻子约翰尼说服了她的丈夫,将此设计付诸实际并大规模投产。仅仅过了两年,这家制造商出口的产品就达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二。1957年,康乐保就此在丹麦诞生,慢慢成为人们熟知的老品牌。

近半个世纪后,在亚欧大陆另一端,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珠海经济特区建设热火朝天。珠海保税区正式运行后,“洼地效应”和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006年前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众多高端企业纷至沓来。

正是在2007年,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从拱北夏湾搬进保税区。该公司高级质量工程师宋军霞回忆,“当时,方圆百米只有我们这一栋孤楼,看起来有点荒,上班如果没赶上班车,就只能坐摩托车进来。”

如今,保税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杂草丛生的遍地滩涂变成了交通日益便利、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园区。“门口就有公交到市区,公司氛围也很融洽,我很喜欢这里。”宋军霞说。

提及当初选择珠海的缘由,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前任总经理拉尔斯曾坦言,除了毗邻港澳的位置外,主要是被保税政策吸引,“原材料进口、成品出口不用付关税,降低了运营成本。”现任总经理卡斯特则对保税区的营商环境深有感触:“我们和政府部门沟通非常顺畅,管委会和海关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给予精准扶持,这对我们很有帮助。”

放眼全球撬动新市场

康乐保护理产品生产车间。

走进康乐保公司的生产车间,女工们正熟练地配合生产线,把一卷卷薄膜或无纺布原料,经过切片、打孔、过滤件熔接等工序,制成厚厚一叠造口袋,用于造口患者的护理。

卡斯特说,这些年,康乐保在园区经历了快速发展:占地2万平米的标准化厂房,如有需要尚有扩容的空间;6类核心产品,数条生产线,年产量保持着8%到10%的增长,疫情期间亦未受影响。

卡斯特提到,疫情期间,企业开工前必须根据政府要求做好防范措施,在口罩、消毒液等物品的进口运输过程中,保税区和海关灵活高效,公司得以准时开工。

“疫情期间,康乐保的产量与去年持平,受影响不大。而在销量方面,尤其是对欧洲市场的销量,还有所增长。”该公司业务支持部门经理克劳斯透露。

不止康乐保,2020年上半年,以丽珠、和佳、康乐保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为全区贡献工业总产值7.69亿元。据保税区相关部署,未来,园区将立足保税政策功能优势,全力支持保税维修、航空服务、医药器械制造、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采访的间隙,卡斯特点开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康乐保的足迹遍布全球,欧美是多年来主攻的市场,中国则是它正在努力的梦想。“中国市场非常有潜力,未来我们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引进更多生产线,努力撬动这个市场。”卡斯特满怀憧憬地说。

对话

卡斯特:珠海于我是个完美的地方

南方+记者对话康乐保负责人。

南方+:您最早与珠海结缘是什么时候?

卡斯特:我在康乐保集团工作了15年,但之前一直在总部。2012年,珠海生产中心需要一个临时质量经理,所以我来了3个月,当时就非常喜欢这里宜人的气候,觉得中国是个很棒的国家。而且我喜欢海鲜,珠海对我来说是个完美的地方。

所以2013年珠海生产中心寻找工程部负责人时,我又来担任这一职位,从2013年底到2017年底一直住在中国,还有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都很喜欢珠海,我爱人中文已经说得很好,出门很方便。

南方+:港珠澳大桥开通,会给康乐保带来新机遇吗?

卡斯特:2012年我刚来时,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才开工。现在再来,大桥已经通车两年了,修建速度太快了!对我个人而言,去香港要容易得多。对公司而言,因为我们有一些工程组件是从国外空运经香港而来,有了大桥,产品交货时间会更快。

南方+:在您眼中,珠海这些年变化大吗?

卡斯特:变化很大,越来越国际化。上次来这里,我口袋里还总是装着现金,现在都是电子支付,用微信进行所有操作,比如打出租车或者去超级市场买东西,我妻子还会用支付宝,经常在淘宝上购物。

【出镜】刘艳婷

【采写】刘艳婷 实习生 赵亮

【图片/视频】关铭荣 实习生 黄惠婷

【策划/统筹】梁涵

编辑 叶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