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对话|华农如何冲击“双一流”?党委书记王斌伟独家揭秘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一年前,王斌伟接棒华南农业大学(下称“华农”)党委书记。外界十分关注:这位长期在省教育厅工作的“老教育”,如何掌舵一所百年老校?华农又怎样冲刺“双一流”学科?

在中国的高校版图上,111岁的华农底蕴深厚,实力不凡:“华南农学院”校名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现有院士等国家级人才78人次,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还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华农如何冲击“双一流”?党委书记王斌伟独家揭秘

一年来,华农“换挡提速”,捷报频传:获5项国家科技大奖,数量居省内高校第一、全国农业高校第二;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0强;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批招生……

秋日的华农校园,暖阳洒洒,树木葱茏。

“我们将谋划增城基地建设为增城校区、新建粤东西北教学科研基地,引育高层次人才、提升师资水平,优化院系和专业设置、扩大研究生规模,深化机构改革激发改革动力,全力冲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近日,在上任一年的特别时间点,王斌伟接受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独家专访,畅谈办学理念、改革举措和未来目标,描绘一幅令人期待的百年老校发展新蓝图。

王斌伟

王斌伟

力争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南方日报、南方+:您是一位“老教育”,长期在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工作,分管过高等教育,推动了新高考改革,熟悉掌握教育发展规律。这一年的“亲密接触”,对华农有什么新印象?

王斌伟:因为工作的关系,以前也常跟华农打交道。一年来,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我还是尽可能多了解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从回望中坚守初心,从追寻中坚定信心,对华农有了更不一样的印象。

华农很“大”。它规模很大,有全日制学生4.6万余人,近10万人在校园里工作生活;校园很大,占地面积8000多亩,其中有4600多亩的教学科研基地;胸怀更大,校园规划设计就像一幅中国地图,道路、湖泊、分区沿用祖国省份、名山大川命名,“五湖四海”寓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华农很“实”。校训有“求实”二字,学校的历史厚实、校风求实、成绩真实,华农人品格诚实、作风朴实、办事踏实。

华农很“美”。华农校园美,华农人更美。以老一辈科学家丁颖先生以及新时代“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卢永根院士为代表的华农人身上都有一种朴实美的品质。

很多人不知道,华农已培养了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30多万名社会精英,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三农”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

南方日报、南方+:到这所百年老校工作,有什么事情令您十分触动吗?

王斌伟:虽然只经历短短的一年,但我已深深感受到华农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感受到华农人“争创一流”的热切期盼和坚定信心,深深感受到华农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校友表现得尤为抢眼,令我尤其感动!这一年来,我只要出差,就一定要走访当地的校友会或校友。校友们对母校的拳拳之心令我感动,他们始终关注华农的发展,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母校何时入选‘双一流’”,母校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今年年初华农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定下了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的新目标。一听到这个新目标,校友们总会说,母校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

南方日报、南方+:华农是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取得亮眼的成绩。今年在党代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目标,有什么深意?又将如何实现?

王斌伟: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我们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学校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0强,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兽医学位列软科学科全球第27名,农学与林学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30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8个学科位列前十,兽医学进入A类学科。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兄弟高校相比还远远不够。垂直看,“标兵”在前,教育部直属的农林兄弟高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平行看,“追兵”在后,其他国内同类高校发展也非常快。

作为有111年办学历史的华农,办学目标一直与时代同向同行,与祖国同频共振。我们把华农的发展放在“两个大局”中思考谋划,提出“三步走”新目标:第一步是“强基础”,到2025年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核心学科得到强化,全力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第二步是“上台阶”,到2035年整体办学实力再上新台阶,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第三步是“达目标”,到2050年左右整体办学实力稳居全球高校前列,基本建成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五湖四海一片林”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

南方日报、南方+:大家很关心,华农“冲一流”学科的突破点会在哪里?

王斌伟:由刘雅红校长领衔的兽医学、罗锡文院士领衔的农业工程和刘耀光院士领衔的作物学,是我们要全力冲击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这3大学科在近三年已4次斩获国家科技大奖,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大满贯”,是我们“争创一流”的先锋部队。

希望实现在校研究生规模倍增

南方日报、南方+: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华农准备怎么做?

王斌伟:研究生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我们要通过发展布局专业学位、优化结构来扩大研究生规模。这既契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

我们现有在校研究生8300多人,但与本科生相比,这个规模还是太小。国际上的研究型大学,一般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为1∶1,甚至研究生更多。现在我们的比例是5∶1,希望“十四五”期间在校研究生规模能达到2万左右。

华农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数量不少,但结构需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还要创新。学校的专业学位点比较少,目前专业学位博士点只有兽医学,但乡村全面振兴特别需要大量的应用推广型人才。我们考虑通过加大专业学位点建设力度和扩大硕士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来扩大研究生规模。

南方日报、南方+: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华农如何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王斌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思考最多的,还是如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华农是教育部“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我们按照“党建引领,协同创新,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思路,推出126项重点改革举措,协同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各类项目已完成近90%。比如把党建思政、耕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又如在学生宿舍区打造“1+4+N”的融合思政、党建、创业育人于一体的平台。

培养人才要集中资源、做强专业。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今年我们暂停了8个专业招生,把本科招生专业数降到91个;最终的目标是把本科专业优化调整至80个左右,以更好地集中优质资源,把本科专业做优做强。

南方日报、南方+:本科专业优化调整至80个左右,是动态调整吗?

王斌伟:是的,我们将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华农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8万余人,规模全省第一。本科生规模大,专业太少也不行,控制在80个左右比较合适。今年我们的人工智能专业开始招生,接下来还考虑新设机器人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探索建设新农科基础上的新工科、新文科。

华南农业大学竹铭草海

谋划建设增城校区和粤东西北教学科研基地

南方日报、南方+:随着本科生、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增加,华农是否面临办学空间问题?

王斌伟:这也是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亟待破解的难题。未来,华农一定要有足够大的办学空间、足够多的教学科研基地。

我们在增城有一个占地面积3800多亩的教学科研基地,下一步将好好研究、重点谋划增城校区建设,这是华农未来发展的新增量。同时我们希望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建设不少于1000亩的教学科研基地。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华农的教学科研实力,更重要的是让华农的人才和科研成果辐射全省,服务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

在我们的构想里,教学科研基地是一个现代农业综合体,应该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我们将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让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上了一年理论课后可以到地方、企业去培养,在实践的同时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更有可能直接留在当地出贡献。

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教授像

南方日报、南方+:农业关乎所有人的衣食住行。作为高水平农业大学,华农如何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王斌伟:以教学科研基地、研究院、省实验室分中心等为新突破点,华农在学科布局、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广东区域发展新格局。

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顶天立地”。“顶天”指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方面争取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中发表高水平论文,在重大平台出重要成果。“立地”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各地教学科研基地为依托,让教学科研成果更直接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总部落户华农的岭南现代农业省实验室围绕现代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等六大核心科技领域,通过“总部+分中心”的建设模式,开展现代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在深圳、河源、肇庆、云浮、茂名设立了5个分中心,还考虑在贵州设立卫星分中心,为省级对口帮扶贡献。

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构建体系。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点”,探索农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这条“线”,最后以某个区域为发展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镇和示范村这样的“面”,从而构建“点-线-面”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示范服务体系。我们在全省设立了351个乡村振兴服务站,还有1个在广西百色。这些服务站作为“点”,在基层主动对接返乡创业的农民或大学生,为他们提供从育种到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服务,逐渐辐射整个乡村。

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端牢饭碗。作为农业大学,我们对现在和未来都有信心,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好端稳。华农在农作物、畜禽与特种经济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饲养、疾病防治、产后加工、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工程等领域有深厚基础,近年来依托9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集中攻关“从农场到餐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为“健康湾区”保驾护航。如我校与广州市农业局、农业银行共建“广州现代种业创新研究院”,在水稻、水果、蔬菜、畜禽、花卉、茶叶、南药、渔业等方面培育出一大批优质品种,为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探索学院分类发展分类考核

南方日报、南方+:从本科专业调整、研究生扩招到新校区规划,华农的改革举措很多,力度很大。

王斌伟:我们还在推动管理服务机构改革,目的是简政提效,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适应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经过上半年的机构改革,学校的党政部门、教辅机构从40个精简到31个。目前,机构改革正在写好“下半篇文章”,即管理服务部门内设机构设置、职能优化、定编定岗和学院的分类、定编定岗

总的来说,我们的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优化整合、精干高效”的原则,往“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使劲,推动管理重心下沉到学院,激发办学活力。

南方日报、南方+:如何对学院进行分类?

王斌伟: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跻身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的行列,这就决定了未来华农一定要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我们初步设想是考虑把学院类型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3类,根据分类赋予不同的定位和任务。比如有的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公共课教学或者以本科教学为主,就偏向教学型学院;像兽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等研究生较多、科研能力强的就定位为科研型学院。从学生结构比例看,教学型学院以本科学生为主,科研型学院则以研究生为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研型学院的老师可以不用教学,或教学型学院的老师可以不做科研,而是在考核上有所侧重。学校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使学院分类考核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学院发展,更有利于产教结合、教研结合,更有利于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学校“争创一流”蹄疾步稳。

【记者】吴少敏 钟哲 见习记者 彭正子

【图片】李细华

【摄像】李细华

【剪辑】王良珏

【通讯员】杨志群 郭灼 陈芃辰

编辑 邓素凡 董晨晨
校对 蓝淑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