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再出发主题采访|小公园这6个地标见证汕头蝶变

南方+ 记者

穿越古今,从小公园六个地标看汕头蝶变。

1860年,汕头开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以汕头小公园为中心的商业街区呈现出“四永一升平”的景象,成就一段“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

时光流转。2020年,经过保育活化,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店铺林立,人流商贾如云,一场场文旅盛会在独具一格的中西合璧骑楼建筑群间上演。

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

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

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一个月后,秋意渐浓,小公园开埠区却热度不减,市民游客纷至沓来。11月10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及省市媒体赴汕头市开展主题采访活动,深入了解汕头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亮点和成效。采访团首站走进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探访小公园地标打卡地,解码汕头从过去到未来的蝶变之旅。

开埠岁月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上世纪早期老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华侨参与现代城市建设的集中样板。而小公园的繁华,要从汕头开埠说起。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便可看见“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的字眼,这也是该馆的展览主题。

其馆内一幅名为“开埠岁月”的巨型陶瓷壁画,便以白描形式系统展示了开埠150年间汕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演变。汕头开埠的缘由以及开埠后的标志性建筑都浓缩在这幅巨型陶瓷壁画之中。

1860年开埠前,汕头港成为全国华工出境最为集中的港口,令西方列强垂涎不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便增开潮州(汕头)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此后,外国资本、洋行及洋工厂大量涌入,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快速。

从“海丝源头”到“漂洋过番”,从“觉醒自强”到“全面开放”,陈列馆厚重的历史气息,令人感慨万千,一馆即可窥见汕头城市发展史。

开埠岁月。

开埠岁月。

书信侨情

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重要侨乡。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隔街相望的汕头文物侨批馆同样人潮涌动。

汕头侨批文物馆。

汕头侨批文物馆。

批,在潮汕话中是“书信”的意思。侨批,是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亲属家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它是富有情感的金融产品,具有“银信合一”的特征,蕴含着忠义孝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是“信而有征”“无征不信”的生动诠释。

侨批。

侨批。

该馆是全国首家侨批收藏机构。侨批文化馆馆长助理杨冬梅告诉记者,馆内收藏12万余封侨批,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琐碎,记录着潮汕人的点滴生活、奋斗历程、社会变迁。而当中最长一封侨批来源于一位泰国华侨,写了三千多字,九页纸。

汕头西堤公园亦是承载了汕头上百年的历史风云。

西堤公园是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在记忆广场,地面上的图文记载了“汕潮揭码头”到“四永一升平”的轨迹,见证着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

西堤公园“记忆之流”。

西堤公园“记忆之流”。

广场内的“记忆之流”,是在流水之下铺满侨批样式的瓷砖。据西堤公园管理所负责人陈宁邑介绍,流水代表时间,侨批代表情感和文化,意为时间流逝后,文化沉淀下来。 

红色交通

1921年,汕头正式设立市政厅。同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十年之后,上海与汕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以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红色“中央交通线”建立起来。

1930年,为将党中央领导机关转移到苏区,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青溪-永定进入苏区的交通线。

作为联络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大动脉”,这条交通线曾安全护送了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200多名领导干部进入中央苏区。大量经费、物资经由此线往来于白区和中央苏区之间,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修缮后用情景呈现的方式展现当年的工作场景。馆内精心还原了华富电料行的“洽谈室”,摆放着潮汕工夫茶具、德国竹笼煤油灯、电话机、留声机、麻将桌等物品。

据当年的交通员顾玉良在1982年回忆,他们把二楼布置成洽谈生意的办事处,为了表现是来自上海的生意行家,还把洽谈室装修得比较豪华,买了高档的桑枝桌椅。

目前,这一旧址经保护修缮,连同相邻的99号、101号一并建设开辟为专题陈列馆。

戏亭潮剧

潮汕流传着一句俗话“未有妈屿名,先有妈祖灵;未有汕头埠,先有老妈宫。”可以说,老妈宫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之一。

汕头老妈宫戏台建成于清朝嘉庆年间,每逢正月十五和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等重大民俗节庆时,这里都会搭建戏台举行演出活动,平时则作为商贸集市所用,史称“妈宫前”。

1

老妈宫戏台。

老妈宫戏台。

解放后,老妈宫先后作为商贸市场、小商品交易所和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的办公经营场所。

2016年,老妈宫戏台被列入小公园片区保育活化的重点内容,成为汕头埠民俗文化展示馆,开始全面修缮。一楼是潮汕工夫茶茶馆和主戏台,而设计者还把舞台延伸到了户外,独具匠心地在二楼设置了透空伸出式小舞台。

如今,“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正在老妈宫戏台上演,节目内容涵盖歌曲、舞蹈、小品、以及潮剧优秀唱段、潮乐演奏等多种文艺形式。

红亭骑楼

长期以来,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以小公园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系的精神家园,更新与保护小公园开埠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建筑样式中西合璧,并有百货大楼、邮局、学校等现代公用建筑配建其中,领粤东一时之盛。

独具一格且全国城市中少有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升平”等,更有很多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

1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

事实上,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经历了三次“修建”,背后既有潮商的商战故事,也有后来潮商的故土之情。

如今,经过保育活化,小公园开埠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再度成为汕头的热门“打卡地”,聚集了中山纪念亭、老妈宫戏台、汕头海关钟楼、南生百货大楼、汕头邮电总局大楼、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山公园等景观。

此外,中山纪念亭旁还设有金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旅游指引、免费茶水供应、交通秩序疏导等志愿服务。

【记者】蔡沚彦 王涵琦

【视频】王涵琦

编辑 肖俏
校对 蓝淑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