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有歧义?专家建议统称为“中华鲎”

南都广州
+ 订阅

南都讯 记者夏嘉雯 日前,2020年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系列活动科普大讲堂在广州动物园举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颉晓勇建议,在国内文献资料中“中华鲎”与“中国鲎”两个名称并行的背景下,建议统一使用“中华鲎”。

活动现场展示的中华鲎。

鲎被成为“活着的古生物”。30多年前,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滩涂上,随处可以见到中华鲎。但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等原因,鲎的数量急剧减少。颉晓勇介绍,鲎血因成为制造“鲎试剂”的原材料而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目前中华鲎已然濒危。

濒危的中华鲎生路在何方?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努力下,通过人工养殖、科学放流的方式,广东的鲎保护工作有了可喜进展。颉晓勇介绍,目前鲎科所有种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此举将彻底解决鲎保护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而环北部湾鲎科考结果将为后期各项鲎保护政策制定和推行鲎保护工作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颉晓勇还指出,国内文献资料中“中华鲎”与“中国鲎”两个名称并行的情况经常出现,导致歧义,比如“中国鲎”可能会被理解成在中国海域分布的鲎。他建议,广大科技人员和媒体响应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提炼好中国新文化”的号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科技论文写作与媒体传播中统一使用“中华鲎”,帮助公众“识鲎”,从而达到“全民护鲎”的美好愿景。

编辑:夏嘉雯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