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家产抱得国宝归,让博物馆成为湾区“会客厅”|湾区护宝人②

南方+ 记者

黄调灯光的笼罩下,一个个胡人骆驼俑如同穿行在西北沙漠中的西域商队,有的裹着厚重的棉袄,有的坦露着胸膛……这是广东大观博物馆在展厅里营造出的沉浸式场景,把沙漠“搬”到了博物馆里,吸引了一众孩子围观。

image.png

这是馆长丁方忠独特的布展创意,把多年来集纳的藏品用更可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他常常用“仓管员”来形容自己作为收藏家的角色。在他的博物馆里,因为场地限制,目前只有四成的藏品能作为展品展出,更多的藏品在库房中,等待合适的展出机会。

业内都喊他“老丁”,不是因为年龄,而是收藏资历深。从早期的钱币收藏到迷恋上青铜器,他曾在入场的两三年内,将近400面铜镜收入囊中;因为在海外藏品展上看中一个鼎,不惜将公司抵押给银行、贷款数千万元,让“国宝”回家……

2017年,丁方忠将多年收藏悉数捐献,在佛山千灯湖畔建起一座非国有博物馆。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也是丁方忠多年来创业发家的“第二家乡”。他一直梦想着,能依托自己坚实的藏品基础,把博物馆打造为大湾区的一个“城市会客厅”,让更多湾区居民走进博物馆,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欣赏中华美学,领悟文化自信。

戳视频,听馆长的收藏故事↓↓↓

湾区护宝人|专访广东大观博物馆馆长丁方忠

线装书里翻出了古钱币

千灯湖畔,三层高的大观博物馆占据了最佳地理位置和视角。每天傍晚,丁方忠喜欢独自沿着湖边走一圈。两年前,他向南海区政协提交过一份提案,建议围绕千灯湖打造成博物馆带。随着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的落成开放,游人渐多,丁方忠的设想正在慢慢实现。

“我的收藏是从古钱币开始的。”丁方忠指了指独立成栋的岭南金融博物馆,里面的藏品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色钱币。13岁那年,丁方忠在爷爷的书房里翻书,随手拿起一本破旧的线装书,几张纸钞忽然散落。他高兴坏了,捡起一张面值5万元的旧纸钞,赶紧揣着去买包子吃。“小时候生活很困难,最馋的就是包子。”

卖包子的人摆摆手:“这是张老钱,现在不能用了。”包子没买成,小丁方忠却第一次对旧物有了概念。他回到家,把线装书里的老钞票通通翻了出来,足足100多张,铺满了整张书桌。爷爷告诉丁方忠,那张面值最大的5万元钞票,名叫“关金”。在民国时期,因为经济面临崩溃,通货膨胀, 1万块钱在头一天可以买一袋米,第二天就只能买半袋了。丁方忠听得入迷,也渐渐收藏起了各色钱币,直到长大创立自己的企业。

2009年,丁方忠和其他钱币收藏家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首届历代纸钞展览会”,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庆典的献礼。也是因为这次展览,丁方忠开始从纸币收藏走向青铜器收藏。

他记得,很多文博界的老专家都去了现场,比如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北京的收藏大家们。在交流中,丁方忠感觉自己的收藏视野被打开了,尤其是艺术门类中被称为“吉金”的青铜器,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

“中国的青铜、欧洲的雕塑、埃及的建筑,是至今我们都难以超越的艺术瑰宝。”丁方忠在复杂的青铜器门类中,对青铜镜首先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在收藏家好友冯毅的带动下,2008年中拍国际的春季拍卖会,丁方忠花40万元拍下了汉代六乳神兽镜、唐代海兽葡萄镜两面铜镜。回到家,他与妻子一起研究铜镜如何制模、抛光、打磨,辨析铜镜上的铭文。“当时觉得,好像比研究纸钞更有意思。”

丁方忠研究铜镜的浓厚兴趣,也受到清末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收藏家罗振玉的影响,他在《古镜图录》对中国古代铜镜如是描述——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为了把这三点钻研透彻,丁方忠在两三年内收入了近400面铜镜,不仅品种较全,每个品种系列的藏镜品相都是镜种的上游。他也因此练就了看镜的老辣眼光,一面镜子上手,不出一会就能分辨其朝代、真伪、价值,每天都有一拨又一拨的人带着铜镜上门给他看。

如果说纸钞引入门,那在丁方忠看来,对青铜镜的收藏则直接推动他收藏理念的系统形成,强调美、真实、精美、稀少。因此在广东大观博物馆的常设展中,青铜镜主题馆中的150多面藏品从春秋战国跨至清代,或造型别致、或铭文独特,每件铜镜背后的动人故事和传说,丁方忠都能娓娓道来,“于我而言,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镇馆之宝”一见钟情

在大量收入铜镜后,丁方忠萌生了建一所博物馆的想法。“我不想让子孙只在教科书上读历史,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2010年,丁方忠在企业内部开辟了一个展览馆。由于条件限制,没能对公众开放,只作内部交流所用。有不少省市给丁方忠抛来“绣球”,希望能引进他的博物馆。2017年,他最终决定与佛山南海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把自己的宝贝们悉数搬到了千灯湖畔。“这里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企业也是从这里起步。”

和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不同,经国家和省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对馆藏文物的定级,大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非常多,达到750余件,甚至超过了许多国有博物馆。熟悉丁方忠的人都知道,他对美学有着一股执着,展示出来的藏品必须是“美”的,让观众在这个环境中静静欣赏这些器物,感悟背后的美学。

开馆之前,他曾经跑到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取经”。在日本,他被深山中的美秀美术馆深深吸引,整个馆面积不大,但是把馆藏最有特色的展品呈现得恰到好处,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一流的博物馆不一定大,但是要找准自我定位,馆藏要有特色。展品和展览不在多,在精,避免千馆一面。我的博物馆就是要拿出最重磅、最高品质的青铜器展品,培养大众的审美趣味。”

2011年,他在国外一个展览上看到了一个器型巨大的青铜鼎——春秋时期的交龙垂鳞纹青铜鼎,这件宝贝早年被比利时著名收藏家吉赛尔·克劳斯珍藏,无论是铸造水平还是工艺都让他过目难忘。凭着一面之缘,丁方忠决心要将这个“国宝”带回家。

他辗转找到了这位收藏家,试图表达购买的意愿。 “当时她不是很乐意,但也没有一口回绝。”经过多次商谈,对方最终开出的价格让丁方忠有点吃惊。当时丁方忠经营的科泰公司尽管规模很大,但从他账面上可调动的资金来看,仍然相差甚远。他开始整夜整夜失眠,心里只想着怎么凑出这笔钱。最后,丁方忠想了个法子,说服对方接受分期付款的形式,在交了首期的3000多万元后,又把公司抵押给了银行。“我这辈子,没有供过楼、买过地,唯独这些收藏品我是一点点供回来的。”

丁方忠记得很清楚,2013年的春节,这件青铜鼎从比利时漂洋过海途经香港,最后到达佛山。打开箱子的那一瞬间,他感觉一年多来的心力交瘁终于得到了疏解。而镜子里的自己,已经添了几缕白发。

目前,全国博物馆只展出四个这样的青铜鼎,而丁方忠带回国的这件最为完整,没有破损和修复的痕迹。作为镇馆之宝,它被小心翼翼地套在独立展柜里,在展厅入口处,接受人来人往的“检阅”。听闻这段故事的人,无不发出惊叹。

image.png

丁方忠一直觉得,博物馆不同于考古所,很难成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机构。相较于做科研,博物馆更应该是办给观众看的,所以馆藏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灵魂。所以他不吝于把珍稀的藏品悉数拿出,送到鉴定站接受文物定级。定级、入藏博物馆,这意味着这些他积攒许久的藏品将从私藏捐献转变为社会共享的国有文物,此后不得转让。其中就包括这件“镇馆之宝”。

“收藏家是守在金字塔最顶层的一批乞丐,没有钱,只有一股埋在血液和骨子里的情怀。”丁方忠说,自己最近又迷上了汉唐盛世中有雕塑艺术特性的一些藏品,在为新展做征集。一如既往的,相信不会让公众失望。

对话

“我们做收藏的,只是一个仓管员”

南方日报:在建设“人文湾区”的背景下,博物馆未来有何畅想和计划?

丁方忠:广东大观博物馆地处佛山,正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我们希望能把博物馆打造为大湾区的一个“城市会客厅”。目前大观只有40%的藏品得以展出,其实我们不仅有汉唐丝路文物,而且还有非常丰富的宋代碑刻,不乏欧阳修、杨万里等大家的作品,足以策划一个宋代文化主题的展览或场馆,由于场地限制未能实现。所以我们非常希望有机会打造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配置的高质量新馆,未来让库房里的珍贵文物都能进入展厅,助力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呈现。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收藏家的身份?

丁方忠:世有千年物,哪有百年主。我们做收藏的,只是仓管员,一定要这样定位。我不觉得自己是企业家,但我自认是收藏家。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社会的,应该集中在一起,发挥它最好的社会效应。而博物馆就是所有古物最好的归宿,无论国有或是非国有博物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国家、民族留守文脉,突破自我的藩篱,这就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制片】毕嘉琪 

【统筹】李培

【记者】黄堃媛

【摄影/摄像】姚志豪 何志豪

【剪辑】何志豪

【实习生】程钰琳 陈婕

编辑 黄堃媛
校对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