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患处,痛觉敏感”“所剩药量不足两天”……初看这内容,您是否以为这是某位医生的临床笔记?其实不然,这是84岁杨婆婆的“治疗笔记”,记录者是她52岁的女儿和23岁的外孙女。
专业的“治疗笔记”清晰记录外婆病情变化。
这几日,这本“治疗笔记”凭借清晰工整的字体和专业细致的描述,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医生朋友圈迅速走红。老人的外孙女谭婉华说,这是外婆患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后,她和妈妈每天必做的功课。
A 为给医生提供参考,母女俩每天坚持写“治疗笔记”
3个多月前,杨婆婆患上右侧腰背部带状疱疹。在当地医院治疗后,虽然疱疹治愈了,但由于疱疹病毒损伤了神经,以致轻轻地触摸,如穿衣或风吹过,都会产生如针刺、刀割般的剧烈疼痛。
“原本坚强的外婆,变得像个孩子一样无助。”谭婉华说,每次看到她痛得大喊大叫的样子,自己和母亲都特别难受,但又不敢给她乱用药,只能不停地安慰她。
为了让外婆的疼痛尽快得到缓解,一有空,谭婉华就到网上查询关于此病的资料。无意中,她发现江门市中心医院有治愈过类似的病例,于是,就告诉了妈妈。
抱着一线希望,谭婉华的妈妈和舅舅带着老人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疼痛科求医。因为担心老人表述不清,母女俩就把之前在外院治疗带状疱疹的经过用笔记录了下来,给医生提供一个治疗参考。
由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需要长期治疗、定期复诊。而杨婆婆家在新会,若坐公交车,至少要1个小时才能到医院。考虑到老人已年过八旬,行动不便,不可能次次亲自前往。于是,每天用餐的时候,母女俩都会询问老人的病情,观察她的气色,然后将她用药后的感受、疼痛程度、睡眠深浅、药物剩余等情况,一一记录下来,以方便医生了解病情。
“有时是记在手机里,有时是记在草稿纸上,为了让医生看得更清楚,每周,我们还会把信息汇总,再整理,以周记的形式,交给医生。”谭婉华说道。
此后,每隔一两周,杨婆婆60岁的儿子就会带着这本“治疗笔记”来疼痛门诊复诊,免去老母亲的舟车劳顿。
B 真挚的书写,让医生感动不已
一本用心的“治疗笔记”,记录了杨婆婆求医并逐渐康复的点点滴滴,而真挚的书写,更是让医生感动不已。
“从医20年,还是第一次看到有家属如此清晰地记录患者每天的病情进展,真的很用心、很细心、很贴心。”江门市中心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疼痛诊疗亚专科主任黄俊伟说,这份“治疗笔记”以评分曲线图呈现疼痛程度,非常专业,对医生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它,医生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后,他把这件事情撰写成了微信推文,转发朋友圈,结果赢得很多医护人员、患者的点赞,甚至有朋友留言说:“好用心,自叹不如!”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在女儿和外孙女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下,在儿子不辞辛劳地带着“治疗笔记”到医院定期复诊、反馈下,杨婆婆的病情得到好转。目前,跳跃性的疼痛和痛觉过敏已经消失,疼痛的范围也明显缩小,药量也开始减半。谭婉华说,真的很谢谢尽职尽责、医术高明的黄医生,若不是有他的帮助,外婆可能现在还痛不欲生。
黄俊伟则表示,在对抗病痛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医护人员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只有相互信任、配合才能赢得胜利。
如今,杨婆婆的生活愈发积极和阳光。每天,谭婉华和母亲除了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外,还还抽空与其一起聊天、散步。
“我和妈妈都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小时候,是她照顾我们,长大后,轮到我们来照顾她,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谭婉华说道。
★小贴士
规范治疗远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据悉,带状疱疹是冬春季节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主要的后遗症表现。一般是指在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6周,仍有疼痛感,主要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刺痛、跳痛、电击样疼痛等表现。“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差的人群、没有进行早期治疗的人群容易出现后遗神经痛。”江门市中心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疼痛诊疗亚专科主任黄俊伟表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不佳、新陈代谢慢的原因,故患病后更容易留下神经痛的后遗症。
由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表现为自发痛和触诱发痛,因此,是最为剧烈、顽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一。黄俊伟表示,及早治疗、规范治疗是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概率的最重要因素。
他提醒,只要是身体单侧出现了原因不明的疼痛,尤其是针刺或是电击样的神经痛,就要高度警惕带状疱疹发生的可能性。而一旦被确诊为带状疱疹,就要接受医生的规范治疗,合理进行抗病毒、止痛治疗,及早规范治疗,是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关键。
“如果疼痛缓解不佳,就要及时到疼痛科来治疗。”黄俊伟说,早期通过口服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神经调控(脉冲射频、脊髓电刺激)等方法,可有效控制疼痛。
【记者】邓榕
【通讯员】 廖欣
【来源】江门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