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7日 07:13:46,迎来立冬节气。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虽然广东经常会“入冬失败”,但平均气温也明显比夏季、秋季低。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主治中医师文静介绍,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立冬后,气候由秋凉转变为冬寒,寒冷的气候使人免疫功能下降,易染疾病,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容易复发、急性发作。人体要保持体温,就必须补充热量,增加衣服和改变饮食。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适当添衣 保暖御寒
立冬寒气渐盛,阳气逐渐衰弱,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立于阳下仍御风而寒,此时单纯靠人体卫表御寒已嫌不足,需添置轻薄冬衣。根据《黄帝内经》中“去寒就温”的养藏原则,内衣应以温暖舒适为主,外衣可选用暖色和色度较深的面料,如红、橙、黄、藏青、铁灰等色。此外,帽子、鞋袜、围巾等,也应根据季节变化合理选用。
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对于老人、儿童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其重要。此时,穿一件贴身的棉(羽绒)背心是最好的选择。
文静提醒,冬季穿衣不宜过暖过寒、急穿急脱、忽冷忽热,以防机体因缺乏耐受风寒的能力,且抗邪防病能力减弱而生病。
二、滋阴润燥 适当进补
中医认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也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但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愈加丰富的情况下,体健者无需使用药物进补。注意适当运动、饮食调理、多用大脑等,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对于体虚者,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别,冬令进补也要兼顾气血阴阳,不可一味偏补,过偏则反而引发疾病。如确需使用药物进补,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自己去选用名贵药材。中医一贯认为,药物只要在辨证准确基础上,选用得当,即便是茯苓、白术之类的普普通通的中药,效果也未必会逊色于人参、鹿茸。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腹胀者,进补之前还需先增强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营养成分的吸收,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无用。
春木盛宜柔肝阴,秋金燥宜润肺燥,冬水寒宜补肾火。但立冬并不是冬水至寒之时,当需适当补肾,不宜过补,过补则生热。此时,饮食方面可适当食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补肾阴,多进食牛羊肉、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充肾阳。苹果、冬枣、橘子等水果,亦是立冬进食之佳品。
枸杞萝卜羊肉汤
食材:枸杞子15g,羊肉500g,胡萝卜1000g,生姜20g,生姜20g,葱、盐、花椒、味精适量。
方法:以上食材洗净通入砂锅,放适量水炖煮,至羊肉熟烂即可。
三、适当早睡 空气流畅
立冬时节,起居调养强调“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养人体阳气,迟起可养人体阴气。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应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立冬过后,阳气不足会导致一部分人格外怕冷,甚至手脚冰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文静建议,睡觉前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点按涌泉穴,这样做可以御寒保暖,还可以强肾固本。
此外,冬天家里一般都会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应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开窗通风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另外,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造成不良刺激,可以在翳风穴进行艾灸,达到祛风散寒效果。
四、迎日而动 入暮而息
中医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顺应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季可适当增加在太阳下活动的时间,多晒些太阳。这样能起到补益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民间谚语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冬日虽寒,大家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身体锻炼。但应当合理安排自己的养生活动。如慢跑、打球、做操、八段锦、练拳舞剑、健身等耗伤阳气的活动最好安排在早上,这样在运动的同时亦可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于冬日不至于阳虚。
到了下午、晚上,则尽量避免激烈运动,可以适当散步(遇风大、寒盛的日子亦不宜),以静为主,入暮而息,把阳气藏起来,我们才有足够的温暖去抵御寒冷。赶紧动起来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