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冬时间: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庚子年农历九月廿二
■■■
倏忽秋又尽,今朝恰立冬
立冬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日怕逢淫,来岁高田枉费心
——出自《耕读》东莞方言节气农谚立冬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立,建始也”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其含义就是冬季来临
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
人们一般举行祭祀、饮宴活动来“贺冬”
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
也是立冬的习俗活动
“十月朝,糍粑录录烧”
“十月朝”在立冬过后
传统寒衣节的当天
东莞樟木头的客家人
往往会制作客家糍粑
今日立冬,与你相约东莞市石龙镇,感受石龙的历史文化魅力。
石龙镇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设镇的地方,已有800年的悠久历史,曾以活跃的商业贸易而驰名省港,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名镇。如今,石龙焕发着崭新的商旅城镇活力,先后获得“中国举重名镇”、“国际宜居城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生态乡镇”的美誉。
除了历史悠久,石龙镇还是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举重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举重博物馆,石龙人陈镜开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石龙人曾国强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石龙镇还先后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举重选手。
此外,石龙还有贝丘遗址、中山路民国建筑群、周恩来东征演讲台遗址、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等诸多历史遗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莞最具民国风的大街——石龙镇中山路老街,寻找石龙民俗手工传承,品味工匠精神。据史料记载,中山路建于1929年左右,全长1435米,历史上有“东禄元、西禄元、沙边街、三角市、万胜街”等老名字,上世纪20年代末更名为“中山路”,历经了百年风雨沧桑,更见证了石龙古镇的发展。
行走在石龙中山路,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浸润百年的生活气息,在日与夜之间,起伏流转。
沿街而建的楼房皆为民国骑楼建筑,极具岭南特色,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的精华,虽历经百年风霜,但其斑驳的外墙、彩色的玻璃、精美的灯饰雕花、弧线优美的拱形窗,透出独特的艺术气息,也为这条古朴的道路增添了几分独特魅力。据小莞家了解,石龙中山路是东莞目前保留最完整的骑楼街道。
中山路的骑楼多数采用五彩斑斓的满洲窗,由传统木框架镶嵌套色玻璃蚀刻画组成的窗子,制作工艺复杂,选用进口的红、黄、蓝、绿、紫、金等颜色玻璃,使窗户典雅秀丽。它反映了岭南地区乃至我国近代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与国外建筑文化逐渐相互融合的典范。
岁月流逝,不少人家把木质窗户换成了更为结实的不锈钢窗户,只有少部分还保留着彩色玻璃的窗,虽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它们已成骑楼建筑不可或缺的特色,也是石龙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印记。
坐落在中山中路17号的这栋既有中式古典风情又有西式华丽装潢的建筑虽已闲置,但在一众骑楼中仍然显得格外突出。而它的主人,则是清末民初名声赫赫的郭家金铺当家人——郭忠诚,小莞家查阅资料可知,此楼为民国时期的一间银号(相当于银行),名为“郭忠诚金铺”,据说郭忠诚是香港歌坛四大天王之一郭富城的爷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在中山路上坚守近百年的手工业逐渐被现代制造所代替。虽然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但仍有不少人在这里默默地坚守着祖宗传下的老手艺,守着中山路的历史,守着匠人心中的希望之花。
石龙新昌鼓
中山中路106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老铺——新昌鼓店。清末民初,石龙镇内有多家鼓店,较为出名的有新昌、金昌、祺昌和祥新等,但目前仅剩新昌鼓店一家,也是东莞最后一间手工制鼓店铺。石龙新昌鼓店主要制作龙舟鼓和醒狮鼓,从选料到制作技艺,都有自已独到之处,所生产的鼓,工艺精良,音色响亮,经久耐用,深受人们喜爱。
第四代新昌鼓传承人叶任和有着30多年的制鼓经验,熟识整个制作流程,叶任和在2017年因病逝世后,便由其亲弟叶浩和接手新昌鼓铺,成为新一代的新昌鼓铺的经营者、职业的制鼓人和守艺人。
1984年,叶浩和接触制鼓行业,跟随哥哥叶任和学习制鼓。遇到新昌鼓生意繁忙,经常帮助叶任和做鼓。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常年累月的制鼓经历之后,叶浩和熟练掌握了制鼓技艺,制鼓经验也日益丰富。接手新昌鼓铺后,叶浩和研发文创产品,开发了一系列新昌鼓的文创产品,增加新昌鼓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位。
在店内的木板墙上,小莞家看见用红色油漆写着“新昌老铺”四个大字。店内展示着各式各样的大小鼓,不同于机器仿造鼓的刻意矫情,它们鼓形饱满,简洁质朴,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新昌鼓素以精致细腻的手工制作闻名,一个看似寻常的大小鼓,仔细观赏,其造型、颜色、工序自有别于凡常之物,目之所及的每一个新昌鼓,巨细无遗,精致有趣。
店铺面积不大,但陈列着现店主叶浩和师傅所有的制鼓工具。店里有一台制鼓机器,机器铭刻着岁月的厚重感,墙上还挂着被磨的光滑的铁链。据叶师傅介绍,这台机器应该是德国或者英国制造的,当年花了四两黄金购置了这台设备。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台制鼓机器依旧闪着乌黑色的光泽,依旧还能蒙鼓皮制鼓。
叶师傅说:“无论是大鼓还是小鼓,都需经过四道工艺,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多讲究,每一种鼓的制作都需要下许多功夫。”新昌鼓一般经过用木料制鼓桶、用牛皮制鼓膜、用鼓机蒙鼓皮、涂漆上色等四大工序。要做出一个好鼓,选用好的木材制作鼓桶很重要,往往根据不同的用途来选材,如果是祭祀的大鼓主要用东江杉木,木质更硬,而本地龙船鼓的鼓桶则是用多块杉木板拼接而成。
除了鼓桶外,还要做好鼓皮,这是最难的一道工序。一般选用新鲜的水牛皮,牛皮收回来后还要经过去表皮毛、刮油脂、削厚薄、切割、风干等多个环节。从新鲜牛皮到做成鼓皮,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同一张牛皮不同的部位制作出来的鼓皮质量也会不同,所产生的声音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每次有客人来定制鼓时,叶师傅都会先了解鼓的用途,再来选择合适的制鼓材料。
除了传统习俗用的大鼓,店内也陈列着文艺青年们喜欢的迷你小鼓,让传统工艺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叶师傅告诉我们,制作迷你小鼓更能考究手工,要在小小的鼓面上涂漆上色、画花写字等,都必须平心静气,全神贯注,才能做出一只好鼓,而且是手工制作,因而每一个鼓都是不相同的。
陈旧的墙上还挂着一张已经有点褪色的相片,是2014年出生于石龙镇的香港艺人米雪回石龙省亲时,在鼓店与叶师傅合影留念的。叶师傅说:“石龙尽出名人明星,所以自己也要把新昌鼓做得更好。”对于石龙人来说,这家上百年历史的新昌鼓店已经不只是一间口碑老店,更是一种骄傲和文化传承的丰碑。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
穿过竹园街九巷,小莞家找到了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工艺,以及它唯一的传承人——梁锦泉师傅。
梁师傅的木屐制作工坊位于小巷内一处居民楼的一楼,里外共两间小屋,里屋用来用作会客,以及作钉木屐鞋帮的地方。外屋是一个不足十平米的油漆间,屋顶用钢瓦盖顶,有两扇窗透气,靠墙是摆放木屐的支架,支架上层层叠叠码着半成品的木屐鞋,地上摆满了油漆桶和画笔。
木屐,又名“柴屐”、“脚屐”、“鞋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因岭南地区潮湿多雨,在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人们时常需要赤脚步行,而通风透气又不湿脚的木屐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此外,红漆描花传统木屐还是东莞人结婚、乔迁新屋时必不可少的好“意头”,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据了解,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东莞石龙木屐业发达,老街上的木屐店铺就多达几十家,曾有店铺在门前挂上一只硕大的木屐作招牌招揽顾客。但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木屐逐渐被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工业鞋靴所取代,如今,偌大的东莞,仅剩梁师傅一人在传承着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的老手艺。
梁师傅向小莞家展示了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木屐,并讲解和展示了木屐的制作过程。“制作一双木屐需经过选材、白胚屐、打磨上漆、描画、涂光油、做系带等将近20道工序,时长两到三日,如果遇到下雨天就要一个星期才能做好”梁师傅说。
外屋内三面斑驳的墙壁上都钉着一排排木板,放满了上好面漆等待风干的木屐。在靠近窗户的墙边,放着一张工作台,在木屐上描画的工序就是在这个工作台上完成的。“这张工作台,都用了十几年了。”梁师傅笑说。这张木头的工作台,上面层层叠叠地覆盖着各种颜料,看得出是饱经岁月,而墙上是一层又一层已经凝固了的朱胶,地上则堆满了各种颜色的油漆罐。
制作一双木屐,其中最复杂的就是画画。梁师傅做的传统木屐有四种花样图案,早年入行时图案达二三十种,大多以山水、花鸟、鱼虫为主,还有龙和凤,其款式与图案大体与明清时同。只见梁师傅用手指沾着油漆在鞋面上画画,而且左右鞋面的图案十分对称,寥寥几笔,太阳、帆船、雀鸟、松树等图案就出现在了红色的木屐上,栩栩如生……一手描花好功夫的梁师傅在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的制作上,已经坚守了将近40年。
梁师傅说他基本两天就能做一百双木屐,然而没有销量的时候,一个月都不会去做。近年来也会制作一些新式木屐,用体验更为舒服的牛皮做,销情也不错,但梁师傅还是觉得木屐很难创新,“木屐本来就是一种传统工艺,如果创新可能会失去传统的味道。”同时,也试过制作迷你木屐,可用作挂饰或纪念品。
如今的石龙镇上,已经再也找不到纯手工制作木屐的师傅了,梁师傅说整个广东省也许找不到像他一样继续做木屐的人了,毕竟这种手工活既繁琐又辛苦,利润微薄,让很多对传统木屐感兴趣的年轻人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但梁师傅表示,不管能不能传承,只要我能做,就会一直做下去!
竹器街
从木屐工作坊出来,小莞家来到了在中山路尽头处的竹器街,一条拥有400年历史的古老街道,街道狭窄却不显拥挤,空旷而不显冷清,渗透着淡淡的青竹味,偶尔传来竹篾编织的噼啪声。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句话如此描述石龙“九庙六桥凤鸣里”,而凤鸣里就是如今的竹器街,以前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百种之多,以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
如今,老街的商铺很多已是百年老字号,琳琅满目的竹篮、竹萝、竹凳等竹编织品以及竹根雕琢等工艺品,散发出淡雅的竹香。这里的老艺人们世代传承的不仅是这门古老的技艺,更是对祖辈们传统文化的坚守。
据了解,竹器街目前也只剩下两三间店铺仍然坚持着古老的传统,往街里一直走,可以看见街边门店大多已关门。一路走过,各式熏黑的木板门,涂着绿漆的铁门,还有铁栅栏状的推拉门,向外人诉说竹器街400多年来的变迁。
探访竹器街时,小莞家听当地人谈起了老街一段惊人的历史。当年孙中山领导的东征军,在石龙扎营后,急需一批攀城用的竹梯,以用来攻打军阀陈炯明盘踞的惠州城市,是竹器街上的店主,号召竹匠们连夜赶制了三百张竹梯,以支持东征军。这段历史,后来被记录在石龙的镇史里了。
和记竹器店的店主刘叔正在编织竹篮子,只见动作娴熟,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指引着每条纤细的竹篾,每条竹篾似乎都与刘叔达成了默契,欢快地从手指缝中穿进穿出,像极了一个正在跳舞的孩子。
和刘叔交谈后,得知除了主打产品——各种竹篮外,还会编织像竹匾、竹筛、捕鱼篓、畚箕等竹器,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大环境也在不停的变化,竹器行业越来越难做,机器编织逐渐代替了人工编织,各种竹制品也逐渐被塑料用品所替代,逐渐淡出时代的视野。
作为一名东莞竹器手工艺人,刘叔对竹器业怀有颇深的感情。刘叔表示,竹器业历史悠久,也曾是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竹器编织工艺更是多少代人的集体记忆,希望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和保护。
无论是精编还是粗编,又或者只是纯粹的艺术品,都是工匠们呕心沥血,费尽了心思,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竹器之美在于竹之自然,更在于匠心,唯有经过不断的探索,竹器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实用美观。
时代的车轮在不断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当人们走过这一段日子,回首往昔,再度重温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技艺时,是对这些身怀绝艺的手艺人的一种敬重,更是对往昔慢节奏生活的一种眷恋。
回忆、品味民俗手工技艺
收藏民俗手工作品在中国民间悄然成风
但愿它能被更多的人记住
更多的人承袭!
地址:东莞市石龙镇人民广场
自驾可在导航上搜东莞市石龙镇人民广场
门票:免费
打开高德地图扫一扫即可导航
春来秋去,夏暑冬寒
时节虽有冷暖
处处皆有清欢
END
出品:东莞市文化馆
鸣谢:东莞市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
编辑:罗清云、杨展铭、黄国煜
统筹:孙晋南,审核:莫家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