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 | 李达光:“牵莱芜,接山尾”,海岛人民梦想成真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  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点击可看  南方日报特刊40版:牢记总书记嘱托,汕头再出发

1

“南澳大桥建成通车那天的仪式简单又隆重,鞭炮声、锣鼓声、掌声交织在一起,现场气氛喜庆热烈极了!”回忆起2015年1月1日南澳大桥正式通车试运营的场景,李达光激动不已。

李达光是汕头人,现年37岁,为南澳大桥建设管理中心养护部办事员。他大学时在广东白云学院就读,所学的是软件专业,2006年大学毕业后在汕头一家塑料包装机械厂工作,与机械自动化编程打交道,干了3年。

李达光与南澳大桥建设工程结缘,得从2009年讲起。彼时,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公告,内容大致是“南澳大桥建设总公司招聘办事员”,怀揣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应聘了这一岗位,结果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南澳大桥建设总公司一名办事员。

“说实在的,当时面对抉择时的心情有点复杂,后来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我还是加入了南澳大桥建设队伍。”进入南澳大桥建设总公司后,李达光方知自己要从道路测量员做起。好在年轻、精力旺盛,他边做边学,很快就上手了。人手不足时,他还兼任办公室办事员要职,经常跑上跑下递送文件,乘坐轮渡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南澳大桥桥面合龙的时候。李达光说,看到大桥合龙后,供工作人员出入用的栈桥也随之拆除,那时他才猛然意识到“南澳大桥就这样建好了”,有种恍如一梦的感觉,随后又感到那几年所付出的汗水都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大桥合龙、通车,南澳岛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李达光和同事们的办公地点也从莱芜岛搬到了彼岸入岛处(今大桥建管中心范围)。不过,因当时建管中心大楼尚在建设中,李达光与同事们仍“窝”在临时集装箱里办公,条件略显简陋,但大家却也乐在其中。“当时,办事员、财务员、收费员等人员都集中在6个办公用集装箱里工作好一段时间,那段一起奋战的日子至今想来尤为珍贵。”李达光说。

2017年,李达光从办公室调至养护部,负责大桥各种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查、管理、养护工作。看着如巨龙般的南澳大桥横卧海面,收费系统从人工收费到实现ETC自动收费,照明设备、监控设备逐步完善起来,李达光却轻描淡写、谦虚地说,“我从头到尾仅仅是干了一件事”。对他而言,南澳大桥凝聚了数以千计参建人员2100多个昼夜的艰辛汗水。南澳大桥的建成开通,让海岛人民“牵莱芜,接山尾”的百年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记者】张伟炜

【通讯员】林伟宏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