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后人追忆容庚往事:他常穿一身雪白的唐装,行止间风度翩翩

南方+ 记者

一级文物青铜器《栾书缶》、故宫博物院藏《兰亭八十一刻》、一级文物青铜器《仲惠父簋》《刺鼎》……11月3日,近300件展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亮相。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古物鉴定家,也是收藏家和书画篆刻家。其一生专精学问,著作等身,收藏宏富,晚年将毕生收藏捐献给国家。

容庚辞世后,其子女后人遵循遗训“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陆续将其生前未及捐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

展品涵盖了容庚先生最为精华的收藏,它们均为容庚及其家属捐赠:包括容庚捐赠的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容庚及其家属捐赠的青铜器、历代书画、丛帖、金石拓片、手稿、信札、印章以及各类文献资料等。

正如展览的名称“有容乃大”,本次展览彰显了容庚先生的大德、大爱和大艺。

右图为容庚先生。

右图为容庚先生。

适逢展览开幕,多位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的容庚先生的学生,以及在北京展览现场的容庚先生的后人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也为我们勾勒了他们记忆中的容庚先生。

容庚女儿容璞:

父亲将铜器、字画视为子女

父亲身为大学教授,本来有着较高的薪金,但他生活节省,发薪后他总会拿出一半来收购藏品,另一半则交给我母亲当家。我们也过着比较简朴的生活。

记得我和妹妹小的时候,我爸爸用一件他的长衫改成了我们两个人的校服。而我们四个小的子女睡的大床,是我爸爸用四个皮箱拼接而成,那四个箱子里面全部摆放着我爸爸最珍贵的铜器、字画等文物。父亲将这些铜器视为他的子女,他说,“我所收藏的这些文物,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不使之流散出国外。”我们一直视他为榜样。

容庚女儿容璞。

容庚女儿容璞。

容庚学生、古文字学家陈初生:

他是最为无私、最为刚正不阿的人

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要求我们临摹抄写古籍,通过摹写熟悉古文。老师常说,“要治学,首先要认得字。”把字写“通”、记住,是研究古文的根本。后来我编《金文常用字典》,全文65万字,也是这样一笔一笔用手写出来的。这个方法看似原始,但是非常有效,容庚先生的几位学生在书法上面都有造诣,和教授的方法很有关系。

容庚老师在我看来,是最为无私、最为刚正不阿的人。他鼓励学生自由思想,将所学知识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这也成为我做老师的行为准则。

容庚学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

他教给我的,更多是治学的智慧

容庚老师是我在中山大学中最敬佩的老师。他是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确实践行者。我还记得容庚老师四季常穿一身雪白的唐装,一对汉鞋,从来都是行止风度翩翩、衣着一尘不染。为师者,品行和人格最为重要。他平时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十分深远的。

容庚老师对我十分亲切,我是广州荔湾人,他便叫我“西关仔”。我时常与容庚老师一起打球,也便借此机会请老师推荐书目、答疑解惑。老师简单几句点拨,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他教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于学问的理解与治学的智慧,而非具体知识。

容庚徒孙、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田炜:

《金文编》出版近百年,至今仍是古文字学习必备教材

容庚先生青铜器、古代字画的收藏,国内没有多少收藏家能望其项背,捐献力度更是无人能及。展览中展示的他捐赠的这件《栾书缶》,一直是后人研究战国楚器文字重要文物。他所编撰的《金文编》第一版迄今已有近百年,现在还是古文字学习的必备教材。

《金文编》出版近百年,至今仍是古文字学习必备教材。

《金文编》出版近百年,至今仍是古文字学习必备教材。

容先生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岭南,更是影响海内外古文字研究的一代宗师。他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研学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者。而且,他是真正做到“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学者,他的收藏与研究从不为私利,而是真正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学术发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

容庚家的后人,身上都有文化人的谦诚平和

几年前,我第一次去梁世雄(容庚女婿)家。印象中房子虽不大,但是充满了书香气,到处都是书,桌上放着各种各样的资料。容庚家的后人,身上都有文化人的谦诚、平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找到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次展览就给我们解读容庚带来了多种角度,从《栾书缶》等重量级的藏品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治学情怀,也能感受到容庚先生代代流传的家风。

《栾书缶》一直是后人研究战国楚器文字重要文物。

《栾书缶》一直是后人研究战国楚器文字重要文物。

【南方+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孙羽嘉  

编辑 张志超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