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乳过清没有营养”“宝宝十个月内断奶最为合适”“母乳喂养疼痛难忍”,在国内一家母乳喂养学习交流平台的帖子里,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疑惑的妈妈们被这些所谓的“科普”框在一个“茫然无措”的环境中,无法准确地为孩子的营养和健康提供科学保障。有位新生儿妈妈在评论区问道:“到底要不要母乳喂养?要喂多久?怎么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全球母乳喂养覆盖率仅为40%左右,在中国,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只有21%。
这样的情况不容乐观。原因究竟为何?如何破题?需要全社会所有关注这一问题的有识之士共同探索。
1
关键的1000天
饥饿,不仅仅是饿肚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儿童营养健康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不是每次孩子吃到不能再进食便是吃饱,”专家表示,如果当餐摄入的铁、锌、硒、碘等16种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13种维生素严重不足,长此以往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情况定名为“隐性饥饿”。原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何志谦表示,“‘隐性饥饿’是指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它是一种人体一时难以感觉到的状态。”
而这种“一时难以感受的状态”不仅仅对人体健康起着消极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结论:“隐性饥饿”导致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球GDP的3%—5%。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2018版《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在中国,仅有52.5%的婴幼儿膳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食物多样性的最低要求。”
一些突出问题,如低母乳喂养率、不当的婴幼儿喂养实践以及营养素养不高导致婴幼儿超重和肥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目前婴幼儿生命早期营养还存诸多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表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2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从6.5%上升至8.4% 。
而这方面问题发生的原因同上文提到的纯母乳喂养率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早在2012年,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便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其中提到,“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提倡纯母乳喂养6个月。1岁以下婴儿不宜食用鲜奶。”
如今关于母乳喂养这一问题,已然不是倡导就能解决的了。随着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情况的状况加剧,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针对母乳喂养的推广已从社会倡导变成行政体系的工作任务。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科学喂养(合理膳食)知识普及、技能指导和个体化咨询。”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在今年10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中如此要求。
芮心月也表示,“纯母乳喂养,特别是前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对儿童一生的营养和发展都会奠定极好的基础。”
除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中国企业也依托自身的市场经验,开始认识到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汤臣倍健”)CEO林志成和他的团队发现,“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但是营养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并点出目前中国家长在膳食与营养引导方面的相关误区,“很多家长还认为胖就是好,胖就显示营养足,这种儿童肥胖,包括隐性饥饿,这些仍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如果想要改变,必须寻找突破口。
“从宝宝胎儿期至24个月间的生命早期1000天,这一时期被称为生长发育的 ‘机遇窗口期’。”
林志成表示,“通过科学的营养干预,将对婴幼儿生长发育,乃至青少年期的健康和预防成年慢性疾病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也将影响整个世界的变迁和未来。”
2
举全”村“之力把孩子抚养好
如何把握住关键1000天这个“机遇窗口期”实属不易。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中国政府主导消除儿童生长迟缓方面的行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方面的数值已经降到了8%。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卫生与营养及水和环境卫生处处长安诺表示,“但是由于中国庞大的儿童数量,目前在中国仍有300万儿童是受到生长发展迟缓的困扰,同时我们还看到,由于肥胖跟超重的抬头,中国儿童又面临新的营养风险。”
这也就意味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解决这一问题必然是系统性工程。
“英语有句谚语,就是‘要把孩子抚养好,是要举全村之力的。’但是这个村,我认为在中国是要举全社会之力的。”芮心月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在中国“守住关键1000天”的这场战斗中,“不管是公共机构还是私营机构,包括企业、家庭、社区,以及身边的伴侣,对于营养工作都是人人有责的。”一个全社会支持的环境必不可少。
这样的系统性支持环境需要创造: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在这一方面积极引导,而社会组织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可以按照公众项目的模式去运作,并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发力。
出于自身地位的特殊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便是这个环境中的枢纽型角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一家独特的联合国机构,我们受成员国的委托,开展相关倡导和项目工作,以促进儿童权利的保护。”芮心月这样介绍到,“每名儿童均享有健康成长,获得良好的营养、教育和保护,以及实现全部潜能的权利。”
当然,在这个系统中少不了社会资源的“集大成者”——企业。
作为强有力的支持力量,企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主体的特殊优势:拥有自己的商业渠道,比其他主体更了解一线市场情况,能够随时发现实际问题,提供基于商业经验的解决方案,并配合各方一同行动。
“希望能够利用好企业的平台、网络以及它们相关的专长,以促进儿童的营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芮心月对于企业的参与有着很大的期待:“借助于汤臣倍健广大的网络以及合作伙伴的网络,我们将会更进一步地传播相关倡导的信息,推动政策以及法规的改善,确保我们这些正确的营养信息及行动能够触及家长、社区及家庭”。
这样的观点恰恰与汤臣倍健的公益理念相契合。
汤臣倍健CEO林志成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无论是在公益上还是商业上,林志成及其团队都将儿童放在第一位,“汤臣倍健一直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公益理念,持续开展一系列针对儿童青少年营养改善的项目。”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儿童公益项目逐渐在全国“生根发芽”。林志成说,“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意识到,全球儿童依旧面临着‘营养不足’‘隐性饥饿’‘超重肥胖’三重营养负担。”
如此,当“三观”一致的各方相遇时,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悄然发生。
3
搭建健康平台
契合的各方究竟要在一起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搭建关注生命早期营养相关的公益平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将公益力量最大化,2020年10月26日,汤臣倍健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在珠海共同开启在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领域的合作。
启动仪式
据悉,汤臣倍健将捐助逾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0-2022年在中国关于强化婴幼儿喂养实践及社会政策环境的有关项目。这些项目具体体现在改善支持性社会环境、强化健康服务人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喂养进展效果监测等四个方面。
具体到行动上也是四点,其一是强化专业咨询能力,强化婴幼儿喂养咨询服务以确保父母、照护人,特别是弱势环境下的人群都能恰当地进行母乳喂养、照护以及辅食添加。
其二则是社会认知和行为改变,通过儿童绘本、APP及其他多种渠道提升社会认知以向父母及照护人宣传教育和传播恰当的婴幼儿喂养知识,并指导其实践。在这一点上,该项目将抖音、快手等大众媒体作为主要渠道试图使宣教工作更符合中国社会语境。三、四点分别为强化妇幼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用数据辅助决策和通过倡导家庭友好工作场所等创造支持性环境。
这样的应对同汤臣倍健的公益实践相适应,有很大的联结性。
早在2012年,汤臣倍健便启动了“中国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该项目历时三年,在广东、湖北和河北三省中选择了18所乡村小学,为学生免费提供9个月的营养强化配方粉,有针对性地补充营养素,并结合营养宣教,使近万名学生受益。
《中国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总结报告》显示,通过长达九个月的营养干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广东、湖北、河北项目点缺铁性贫血率分别下降了62.8%、72.9%、29.4%,生长迟缓率、身高增长和患病率等方面也有显著改善。
对此林志成表示,“儿童的呵护是需要全周期的。”
正是在“全周期理念”下,汤臣倍健还发起“营养支教计划”、“健康快车营养中国行”等公益项目,并联合国内多家权威专业机构每年发布《汤臣倍健国民健康报告》,至今已连续发布9年。
“谈到企业社会责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做公益献爱心,”林志成和他的团队都认为,这样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窄化了,“要把企业擅长的领域和社会相结合,这才是更重要的......并把它放到整个公司的体系当中,可持续地发展。”
正因如此,这次的多方合作催生出不一样的“韵味”:基于国际化视野、搭建平台化支撑、实现专业化分工。
“时代在呼唤我们行动,眼前的问题迫在眉睫。”芮心月在发言的最后呼吁,“中国的广大儿童需要我们携手合作,有效地满足其营养需求,在他们生命之初1000天打下营养的基础。”
(推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