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 | 陈喜强: 开创政府和央企合作新模式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  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点击可看  南方日报特刊40版:牢记总书记嘱托,汕头再出发

1

说起华侨试验区,被列为核心启动区的东海岸新城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东海岸新城位处汕头三江入海口,原本是一片海域,2011年中国交建与汕头市人民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建设合同》,正式开启了东海岸新城的围海造城之路。

9年间,从海域到陆地,从滩涂到新城,东海岸新城的建设承载着促进汕头城市扩容提质、吸引和承载投资,全面发挥汕头区位优势的重要意义。身为中交(汕头)东海岸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喜强参与了新城的建设。

“在汕头围海造一座新城,确实不容易。”回忆新城的建设之路,陈喜强表示,汕头海域一年四季风力强劲,冬春有季风和寒潮、夏秋有台风和风暴潮,年均海上有效作业时间不到1/3,给海上施工造成极大考验。

“吹填最重要的是如何延长海上有效作业时间。”陈喜强说,中交是全球最大的疏浚企业之一,这方面的专家和人才比较丰富,经过摸索和论证,公司在东海岸新城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船舶组合施工方式,就是绞吸式挖泥船在台风间隙期,边施工、边“开道”,当季风到来以后,组织耙吸式挖泥船采用艏吹方式,“顺道”作业,这样每年基本可以延长100天左右的有效作业时间。

当然,这样的围海模式也经历过一定的“风浪”。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袭击汕头,海堤上安装的“扭王字块”重达9吨,依然被掀了十几米远。幸好,当时大部分区域已经形成陆域,总体损失不大。

据陈喜强介绍,东海岸新城高峰期有中交六大主力施工单位、近1万名建设者、100多艘大小船舶同步作业。而随着2014年围海工作全面完成,东海岸新城也成了汕头经济特区建设投资的一方热土。

截至目前,中交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包括25公里高质量海堤、20平方公里吹填造陆、3条内河涌、7座泵闸站等水利工程,东海岸大道、三座跨海大桥以及新津片区实现通车,津湾、东海岸公园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完工开放。

自2014年启动全球招商以来,东海岸新城已引进中海地产、保利、华润置地、中交投资等多家全国品牌房企,同时与海内外华侨华人展开多元化合作。据了解,东海岸新城项目形成可出让土地13714亩,带动产业人口20万人、容纳居住人口30万人,能够有效缓解汕头市人多地少、城市发展空间狭小的矛盾。

“这一项目开创了特区政府与大型央企创新合作的新模式。”陈喜强说,东海岸新城的建设,充分彰显了中交与汕头的互补优势和合作潜力,接下来,中交将继续坚持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投资、建设好现有项目,扎根汕头,深度拓展中交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继续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摄影】杨立轩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