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茂名】罗江向南流

茂名政协
2020-11-03 09:57
+ 订阅

罗江发源于广西北流六靖区上珍乡崩山田村之西约0.8公里的鸦髻顶北麓附近。进入化州市内经文楼、平定、合江、官桥、石湾街道办、江湖、林尘、丽岗、河西街道办等9个镇(街道办),流经化州市区汇入鉴江,流程143公里,集雨面积2618平方公里,其中化州市内流程111.5公里,集雨面积155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4.9‰,文楼至合江段平均坡降2.3‰,合江至化州市区平均坡降1.7‰,全程落差54.6米。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合江水文站实测资料记载,罗江最大流量每秒235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1.32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前,木帆船从化州市区上可通行至文楼圩。丰水期可达白梅,机船从化州城可至合江。化州61万亩的农田及100多万民众受益于长流不息的罗江的润泽,成为化州实至名归的母亲河。

罗江的走向是从北向南,穿越南北长东西窄的化州地势。从广西北流流至化州合江镇时与另一条陵江汇合,于是才有化州合江的得名。越来越大的罗江在化州城与鉴江汇合后继续向南而流,从吴川梅注入南海。

罗江由北向南,在漫长的流程中浪涛翻卷,奔腾有势。尤其是雨季时更显其滚滚向南流的壮观气势,混浊河水在拦河坝的出口轰然作响,似千军万马奔腾不息。不用太多时间的过滤又很快变得清澈深湛,柔曼如一条飘带,绕束起化州修长的腰身。罗江两岸是郁郁葱葱、绿色如缎的景致,宽阔的田畴与起伏的丘陵在罗江滋润中,一年四季生长着水稻、玉米、橘红、杨桃、番石榴、甘蔗、黄皮。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让这片绵长的大地春华实秋,四季兴旺。而沿江建筑的新楼华宇,和旧岁月保留下的旧园故居一起,守望着脐带般的母亲河罗江,人们在罗江两岸繁衍生息。

江中有淘不尽的宝藏,采砂船在江中浮动,机械从深水中淘起矿砂移到岸上沙场,为人们的建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因这一作业,使罗江在许多的河段里越来越深。船只水运是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年代还传承着的一种古老运输方式,它们浮动着,将木材、农用品与家用品,轻松地在尚没有桥的河道里来往于两岸。而罗江的鱼群捕捞不尽,各种鱼在潜游中生动无比,清澈水中显现其自在游姿。渔舟在水面浮动,宽大的网撒下江水,收网时可见鱼儿在阳光下鳞光闪闪。夕晖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如绣着金丝花印的绸缎。

长期以来,当地人民自觉地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利用罗江水资源,发挥它灌溉、防洪、发电和饮用的巨大作用,使悠悠江水真正成为化州人民的生命之源。在化州地区,文楼、合江、林尘、平定、陵江等地建了7个电站。每一个电站都发挥了水利的极大效益。

有13万人口的化州市平定镇,依赖罗江建起了1000至1200千瓦的三个电站,除充分保障了当地灌溉和民用饮用外,还为南方电网提供强大的电力资源。

合江镇是个有12万人口的大镇,面临罗江,罗江在合江镇灌溉面积5.1万亩。雄伟的合江大桥横江而过,桥长126米。在河道和江堤未治理之前,每当雨季洪水来临,合江镇会遭受严重的水患,街道、民房和岸边的庄稼都会被洪水淹没。2014年,政府下大决心整治合江,通过政府投入和民间捐赠方式,筹集资金1700万元用于修筑两岸防堤共4.6公里。这对于防洪起到极大作用。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的合江,在行政区域改革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合江水电站建于1976年,重建于2008年,总投入6600万元。从1976年至2000年10月前电站权属合江镇政府。2000年10月后归属化州水务局。电站容量2030千瓦,目前并入广东电网,每年发电量600万至700万度之间,创利税300多万元。合江镇政府还和那务镇政府在陵江边合建一个宝树水厂。

林尘水厂建于2011年,日供水量3800吨,解决林尘镇9万人的生活饮用水。林尘自来水厂建在罗江边一个高坡上,有8个水池,包括净池化、混合池、沉淀池、过滤池和清水池等。清水池可以自动反洗,沉淀池可以自动排除污物杂质,过滤池设有滤网清洁沙土。经过了多个程序的清滤净化、沉淀和氯气消毒,达到可以安全饮用的标准。

林尘镇罗江段拦河堤坝是2009年拆旧建新的宏大工程,跨度160米。省和地方政府共投入基建费用3820万元。大坝建好后充分发挥了防洪、发电、灌溉的重大作用。在修建堤坝的同时,在坝上建起一座同样长度的桥,方便两岸群众通行。林尘水厂前面罗江岸边,建有一座龙山大庙宇,庙前有一尊神女塑像,当地群众又称其为妈祖神庙。年节时有许多群众祭拜。庙面向罗江,有保佑罗江、福泽大众之意。

罗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是一笔共享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作为自然风景而言,文教村倒流湾就是罗江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标。倒流湾两岸青山如缎,生长着茂盛林木的山岭岚雾浮动,江岸草色青青,田野一年四季生长青红黄绿的庄稼,鸟儿飞翔啼鸣不息。罗江流至此处急湍而深湛,似有神奇的力量推动江水在急流中回旋之后再向前奔泻,似游子眷恋故土时顾盼依依。 倒流湾之畔有一棵有600年树龄的见血封喉珍稀古树,枝干坚硬,绿叶婆娑,显示其无限生机。倒流湾畔的文教村设立50余米的文化墙,镌刻展示全国名家书法。村内有碧湖绿园,花红树绿中弥漫着浓厚书香。

南山寺位于罗江流域离化州市区10余公里之尖岗岭,已有1200年历史。2005年9月,南山寺动工重建。当时南山寺规划用地300亩,资金3亿元。将南山寺建成古色古香、气势庄严、具有明清江南宫廷建筑风格,融佛教人文历史文化,集法事、讲经、修行、教育、养生、自然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寺院是当地政府的目标。2010年10月17日,大雄宝殿的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翻开了南山寺崭新的一页。至今,南山寺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观音殿等殿堂,以及弥陀村(居士楼)、生命关怀园区等,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万人念佛堂、文化长廊等也正在筹建中。雄伟庄严的南山寺在罗江畔的尖岗岭中巍然耸立,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损它普度众生的魅力,飞檐斗角,红墙绿瓦,开合之间包容络绎不绝的天下香客。人们秉承着不息的善念,越过千山万水到南山寺里虔诚祈祷。以佛心相拥于这万千幻变的世界,平安度过健康的一生一世并拥有深广的爱。由人们内心滋生的佛意也如罗江长流不息。南山寺,由此而丰富了罗江文化的含义。

在罗江横穿的化州市区宝山之南有一座宋朝所建的文庙。宋嘉定二年(1209),州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阙,为孔庙建筑奠定了基础,后历经元、明、清数代多次移建与重修,至清嘉庆五年(1800),孔庙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和明伦堂、学政署、石龙书院等,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孔庙建筑群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庙前有开阔的广场,矗立着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枢”巨匾一方,行人至此,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庙,是罗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治理罗江是化州市水利部门的一项硬性工程,从没有停止,仅2017年至2018年9月,化州市政府就对属于罗江支流的官桥河、石湾、宝圩、平定、旺耀等河段进行综合治理,这些治理工程均列入全国或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就堤岸护理、河道清淤、加建水工建筑物等,投入巨资进行加固和美化。化州市区的河段两岸,经历届政府的努力,在清滤蓄水,修筑堤坝、安置路灯、绿化两岸等方面都卓有成效。近年来,在江中安置了音乐喷泉。夜晚的罗江银珠飞喷,水舞江心,变幻如花团锦簇,烟霞弥漫。观看音乐喷泉的市民热血沸腾,击掌欢呼,流连忘返。

罗江在不远的将来,将以更美的面目拥抱化州大地,造福广大化州人民,成为茂名版图上一条更加美丽的河流。

文/官演武 图/丘立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