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市消委”)从线上线下挑选15款国内外知名品牌薯片,委托专业质检公司开展比较试验。结果发现,有7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其中,盐津铺子、三只松鼠、董小姐3款薯片样品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μg/kg。
记者在京东、淘宝等线上商城搜索发现,三只松鼠、董小姐等涉事品类薯片销量十分可观,部分商品正在进行“双11”促销。2日下午,三家公司对该事件均做出回应,“三只松鼠”方面告诉南方+记者,公司对此次深圳消委检测结果存疑,接下来将进行名誉维权。
部分薯片丙烯酰胺含量超过欧盟基准值
此次深圳市消委比较试验的样品选取了油炸型薯片和焙烤型薯片,共计15款,进口油炸型薯片、国产油炸型薯片以及焙烤型薯片各5款。5款进口油炸型薯片产地分别来自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德国,15款薯片均为热销的薯片品牌,包括好丽友、三只松鼠、乐事、可比克等。
试验中,Lorenz(劳仑兹)、乐事(美产)、RED ROCK DELI、盐津铺子和好丽友等5款薯片样品未检出反式脂肪酸。从整体情况来看,油炸型薯片的脂肪含量约为焙烤型薯片的1.5倍,而油炸型薯片中,进口油炸型薯片平均钠含量为国产油炸型薯片的1.7倍,国产的相对健康。
深圳市消委在试验结果中特别提到了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有7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其中盐津铺子、三只松鼠、董小姐3款薯片样品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2000μg/kg。而从整体情况看,焙烤型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油炸型薯片平均含量的近6倍。
此外,有8款薯片样品低于欧盟设定的丙烯酰胺基准水平值,其中国产4款,对应的品牌为单身粮、可比克、Lay's乐事和好丽友;进口4款,对应的品牌为Lay's、Lorenz、Bluebird和Thins。
相关商品仍在大量售卖 三家公司回应
记者在“三只松鼠”的京东、天猫旗舰店看到,被点名的“原味脆薯”仍在销售,并正进行双11促销,在其天猫商城旗舰店,月销量达到了4000多单。此外,记者在“盐津铺子”的天猫商城旗舰店也看到,“烘烤类”的薯片也在销售,也正在进行促销。同样,“董小姐”京东旗舰店的相关薯片,也纳入了行双11促销范围。
针对被检出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欧盟的基准水平值一事,“三只松鼠”方工作人员对南方+记者称,丙烯酰胺普遍存在较高淀粉加热食品中,在超过120摄氏度的温度就可以产生,此类产品市面上普遍存在,并不止三只松鼠一家。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对此次深圳消委认证结果存疑,接下来公司将进行名誉维权。
董小姐薯片的品牌方浙江小王子食品有限公司发布说明函回应表示,公司严格执行膨化食品的国家安全标准,确保提供给消费者合格的产品。日常生活多个食物中都有丙烯酰胺的存在,是否健康,要看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多少,只要不过量食用,都是可以的。
盐津铺子淘宝旗舰店客服表示,中国并无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限量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于丙烯酰胺指标,国际和国内尚无食物中丙烯酰胺限量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近期,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传统熏炸烤食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项目已立项,公司已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研究,力争为食品安全和行业健康发展作努力,持续为市场提供放心、美味食品。
“丙烯酰胺”为何物,该不该恐慌?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丙烯酰胺开始用于工业化生产——制造聚丙烯酰胺。多项研究表明,一些食物也含有丙烯酰胺。如很多食材本身的还原糖(例如葡萄糖和果糖)和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在高温下能够发生美拉德反应(使食物外观呈褐色),也能产生丙烯酰胺。
动物实验显示,丙烯酰胺是基因致癌物质和神经毒性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1994年将丙烯酰胺归类为“可能令人类致癌”(第2A组)。2015年,欧洲食物安全局(EFSA)确认丙烯酰胺或增加不同年龄人士患癌的潜在风险。
深圳市消委会质量部部长助理崔霞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天然的马铃薯在超过12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处理时,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为2A类致癌物,儿童是最容易受到危害的人群。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对生殖和遗传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目前国际上以及国内并没有指定食物中丙烯酰胺限量的法规和相关标准。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对薯片检测出丙烯酰胺不必恐慌,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它会导致人类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2A类致癌物,也就是可能使人致癌。食用薯片更需要担心的是油与盐的含量,日常生活也需要进行科学饮食。
深圳消委:“丙烯酰胺超标”说法不正确
2日下午,深圳市消委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上周四,深圳市消委会发布薯片比较试验报告。结果发布后,网络上出现不少类似“XX知名品牌检出致癌物超标”的报道及转载标题,此类话题及内容说法有失妥当,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在日前深圳市消委会发布的《薯片比较试验报告》中,显示有些品牌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规定的基准水平值,但欧盟规定的基准水平值是“绩效指标”,而非“安全限量指标”。因此“丙烯酰胺超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已背离比较试验报告本意。
高淀粉类食品在高温处理时,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酰胺”,但各位吃货朋友也不必过于紧张,请理性对待。
目前国内外对丙烯酰胺均没有安全限量标准,欧盟制定基准水平值是用来验证缓解措施有效性的绩效指标,并非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
日常生活中远离所谓“垃圾食品”、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固然好,但也不要谈薯色变,还请理性消费。
【记者】朱红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