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天气晴朗,一个90后精神小伙子踏上了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咸和村的土地,“首先去村委会报到,漏水、破旧、杂草丛生,晚上一片漆黑,整夜都听到青蛙、昆虫的叫声。”睡在村委会的第一晚,他感受到了“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他也思索着,如何能让这个小乡村“稻花香里说丰年”。就这样,珠江啤酒的驻村干部郑海荣开启了他的扶贫之旅。
基础设施大提升乡村“旧貌换新颜”
“村委会是村里学习办公和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反映了一个村的精神面貌,不需要富丽堂皇,但一定要干净整洁、生气勃勃”。郑海荣在广州市驻村工作队和梅县区工作组的各级领导的详细指导下,积极组织协调,公司的帮扶资金快速到位,大家迅速开展村委会修缮工作,办公环境好了,村干部上班更有干劲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本着以文化为乡村铸魂的初衷,使用扶贫资金先后修建了“珠和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公共活动文化中心,让村民的精神乐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现在村民也喜欢过来办事交流了,每天早晚组织打篮球、跳广场舞等,村委会成为了最受欢迎和最热闹的地方。
随后,郑海荣还牵头在村主干道建设路灯,推进平安乡村视频系统建设和网络建设,实现全村6公里范围的网络信息全覆盖;完成16户危房改造、旧房加固等,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公共安全不断提升。
一顿“连心饭”,真心真情扶真贫
扶贫工作对郑海荣来说是陌生的领域,刚驻村的时候,虽然白天走访贫困户得到了一些基础的信息,但是每户的走访时间有限,简单的问答形式也使得双方难以详谈,至于这些贫困户究竟有多么贫困,“穷根”在哪里,他感觉还没摸清楚。
有一回,他到贫困户家里送慰问品,看到户主在准备晚饭,他走进厨房帮忙,发现里面就是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和鸡蛋,没有一点肉。想到他们家里还有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营养供给远远跟不上。那一刻,他感到有些心酸。晚上,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进了日记:“我想,扶贫工作不只是简单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变一时的情况,更应该尝试融入到他们的家庭当中,去倾听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地帮助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后来,郑海荣经常下班后自己掏钱买些猪肉到贫困户家下厨做饭,有时还带上两瓶啤酒,和他们在饭桌上拉拉家常。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摸清了咸和村全部40户贫困户86人的情况,也让自己成为了他们的“家人”。
为贫困户做一顿饭,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连心饭”是纽带,拉近了他与贫困户的距离,是掌握真实情况最有效的调研,也让帮扶更加有温度。脱贫攻坚路上的“连心饭”,让他发现教育、医疗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郑海荣积极落实“三保障”政策,全部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享受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政策,减轻了因病致贫的风险。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他积极落实奖助学金工作,通过公司平台积极发动社会资源,开展珠江啤酒VIP客户梅州扶贫捐资助学活动,确保“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笑对生活,传递脱贫正能量
林胜华是个天生的聋哑人,至今为止不识字、无职业,其母患有糖尿病,弟弟还是高中生,家中依靠种植水稻为主和一些零工散活度日。在多次无声的交流下,得知他在用打田拖拉机为其他村民打田,自家也有近十亩水田。为了和他交流,郑海荣自学了一点手语,逐渐地能够读懂对方的意思。
“无声的世界是黑白分明的,但他的心态很好,经常挂着笑容,我非常敬佩他。跟他交流是很有趣的事情,有时比划看不懂,我们互相都会笑,他的意思是种地是他的根本,我鼓励他说自身努力才是根本。”郑海荣在日记中写道。
郑海荣通过为林胜华母亲争取疾病救助,降低了每天打针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他建立家庭养殖基地,养殖家畜提高收入;参与光伏发电项目和分红;鼓励其参与和扩大种植红米16亩,成为了村里的种植红米的先进模范。听说林胜华家今年春季的红米收入就高达30000多元,弟弟的大学学费不愁了,郑海荣高兴地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郑海荣都一一记在他珍贵的日记本上,他为自己的扶贫系列日记命名为40个家庭的“连心饭”,公司同事、驻村同行和其他村民听到他分享的身边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小故事,都深受感动。
郑海荣说:“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就是贫困村民一张张的笑脸。我会坚持用真心和真情去扶贫!也把收获到的幸福和正能量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者】珠啤股份 郑海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