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集团:农村电商助力脱贫

南方+

“真没想到,今年的春蜜取得了大丰收,这要感谢扶贫工作队的关怀与帮助!”2020年6月8日,赴从化赶蜂采蜜刚回到家里的周扬新开心地说。  

周扬新是英德大洞镇麻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精准帮扶培养起来的养蜂标杆户。因春天本地蜜源不足,他每年三月都到距家一百多公里外的从化赶蜂采蜜,今年他能够克服疫情影响,收获了荔枝蜜、百花蜜等春蜜5000多斤,同比去年足足增加了3000斤,经济价值超过12万元,自然是满心欢喜。  

麻蕉村是广州港集团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自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驻村干部紧抓防疫和扶贫项目的复工复产工作。通过加大疫情防控宣传、落实防控检测、支援防护物资等措施,保证了村内没有出现感染病例。同时积极协助贫困户做好种养产业的各项安排,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扶贫,做到疫情防控与生产两不误。  

扶志又扶智,为民树信心  

2016年5月,广州港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麻蕉村,为了尽快找到合适贫困户的脱贫之路,工作队深入摸查,发现当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厚,非常适合种养业,于是决定通过发展种养产业带动贫困户经济增收,以实现脱贫致富。  

然而,起初产业扶贫推广工作并不顺利,大部分贫困户文化不高,能力有限,对扶贫工作缺乏了解,对能通过帮扶脱贫不抱太大希望。工作队获悉后,决定先开展“扶志”与“扶智”工作:向贫困户详细讲解精准扶贫政策;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开展种养知识培训,提升贫困户的专业技能。专家们来到山上和田间等实地考察,并将田里泥土取样化验,再提出许多种养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使贫困户们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另外工作队还积极联系商家上门收购农产品,帮助解决最令农民头疼的农产品销路问题。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工作,终于逐步打消了贫困户的各种顾虑,改变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  

一户一法精准施策扶贫产业大发展  

扶贫工作队扎实作风,创新思维,他们的宗旨是“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经充分调研后,工作队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及自身意愿制定了“一户一法”精准帮扶措施,积极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当地特色扶贫种养产业。  

黄天云夫妻俩均身患疾病,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他住家位于山顶,比较适合养鸡,于是工作队为他制订了以养殖清远麻鸡为主的精准帮扶计划,几年来,他从对养鸡知识一无所知,在工作队帮助指导下逐步发展成为村里的养鸡专业户;黄和伟对种植农作物颇有心得,在工作队精准帮扶下通过种植冬瓜、红薯、百香果等实现了脱贫致富,在2019年麻蕉村举办的第一届冬瓜美食艺术节中,他一举夺得“冬瓜王”称号;贫困户周扬新有养蜂基础,于是工作队帮助他发展养殖中华蜂,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他从帮扶初期的50箱蜂发展到目前160箱,年收入将近20万元,目前已成为村里的养蜂标杆户,脱贫致富带头人。  

经过近五年发展,目前麻蕉村已确立了以种植炮弹冬瓜、红薯和养殖清远麻鸡、蜜蜂为主的“两种两养"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再加上养鱼,种植沙糖桔、茄瓜、淮山、辣椒、百香果以及麻竹笋加工等,多元化扶贫产业蓬勃发展,“一户一法”、因户施策得以成功实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在产业带动下,几年来麻蕉村贫困户经济收入显著上升。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8512.33元,比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9.98元还多出了1192.35元,远远超过了最低脱贫标准8260元。  

成立农村电商,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麻蕉村地处偏远山区,以前正是因为山路崎岖运输成本高,农产品销路难等原因,才导致农民们缺乏发展种养产业的积极性。自精准帮扶以来,驻村干部通过组织义卖、认购、商家收购等多渠道协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去年10月,驻村工作队牵头成立了大港农产品服务中心,为农产品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构建“农户+合作社+商家"模式,目前该中心已与清远众创空间、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自己的线上销售平台,力促消费扶贫,为农民销售农产品解决后顾之忧。  

“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夯实已取得的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加大扶贫产业的发展力度,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型农民,打造更多产业致富带头人,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切实、有效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麻蕉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勇明说。  

【作者】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 梁胜华  


编辑 马艺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