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我和十余名扶贫干部一道被选派到梅州,开始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梅州作为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区。我们既感到使命光荣,也感到任务艰巨。
广州(梅州)产业园是广州、梅州两市对口帮扶产业共建的主战场,也是我们工作的主阵地。这是一个距离梅州城区30多公里远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比较差,交通、教育、医疗、生活配套短板明显。拿吃饭来说,除了一家像样的酒店,就只有2家快餐店可选择。这样的区位条件和基础配套,跟珠三角城市完全没法比,招商引资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一次,为了接待外商,我跟同事甚至连高速服务区的洗手间都提前打扫干净,因为厕所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
如何让企业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是园区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做好筑巢引凤,我们跟梅州本地干部并肩奋战、起早摸黑,在较短时间里使园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建、改造道路30多条,绿道花廊和鲜艳的中国结路灯把园区装点得美轮美奂。新建了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和公园,打造了同心湖、读享空间书屋和啤酒屋,成为园区工人和附近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为了解决出行难题,还配置了30辆新能源共享汽车供高层次人才使用,投入了30多条专线车供企业员工免费乘坐。在医疗、教育、住房方面引入广州的优质资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全面接管园区乡镇卫生院,广州市小北路小学与园区小学结对共建,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梅州首届现代学徒制大专班,珠江实业集团在园区建设人才公寓。吃、住、行、购、娱,从此在园区不成问题了,软硬环境迅速改善,对产业的承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我们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招商,举办了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广州(梅州)产业园专展等招商活动,3年来接洽各类企业、商会、协会一千多家。经过努力,广汽集团、广药集团、广州轻工集团、广州工控集团、广州酒家集团等广州市属国企在园区先行落地了一批龙头型产业项目,带动了产业链相关的民企、外企项目纷纷落户,培育发展了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政策撬动+市场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帮扶之路,既增强了梅州发展内生动力,又直接带动了许多贫困户就业。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依靠创新驱动。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补短板,建设了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培育了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促成了广东首家微软创新学院落户,共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昆虫实验室广梅园研发中心,引入航天育种研发中心,实现梅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零的突破,使园区成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的绿色创新高地。
三年来,我们舍弃了很多同家人团聚的时光,为了园区建设和梅州脱贫攻坚事业闻鸡起舞、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埋头苦干,唯恐辜负组织的重托。可喜的是,2020年初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广州(梅州)产业园正在成为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而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的272条省定相对贫困村也都达到了脱贫标准。这一成绩,不仅凝结着广大扶贫干部的心血,更离不开广州、梅州两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有幸参与这份伟大事业、见证这个伟大奇迹,倍感欣慰和自豪。
【作者】市国资委邓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