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生:“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在莞城美术馆展出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近日,“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在莞城美术馆展出,并举办了颁奖仪式和交流会。此次展览是对广东水彩最新面貌的全面检阅,也是莞城美术馆2020年“水彩画季”的又一重要展览。展出的193幅入选作品、17幅评委作品,风格各异、主题多样,呈现了广东水彩多元的面貌。其中有不少新人新作,为广东水彩注入了新的血液。

两年一届的广东水彩创作大检阅

据悉,“广东省水彩、粉画展”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单项届展,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全省最重要、最具学术权威的专业性展览,也是水彩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吸引了全省艺术家的积极关注与踊跃投稿,作品投稿数量为历届最多。今年4月至7月,展览面向全省征稿,全省共有21个地区、862名作者的1183件作品参加评选,经过专家初评和复评,最终入选作品193件,包括2件金奖、6件银奖、8件铜奖和19件优秀奖作品。

”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交流会在莞城美术馆举行。摄影:余文诗

入选作品风格各异,内容涵盖风景、人物、静物等,体现水彩含蓄、清逸、潇洒、灵动的特性,作者在艺术观念的突破、水彩语言的拓展、形式表达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性等诸多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点——紧扣时代与生活,关注个人感受与表达。据莞城美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王丹介绍:“不同于前辈水彩画家对国家、民族命运和社会生活的聚焦,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水彩画家更加关注个性情感的表达和挥洒。”

例如,叶文辉的金奖作品《岁月留痕》,塑造了时代浪潮中的农民工形象,讴歌了平凡劳动者的不平凡;张震的《建筑者》聚焦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表达对平凡人物共筑中国梦的赞美和讴歌;陈晶的《在南沙港的日子》取材于大湾区建设者的形象,铸造了大湾区建设者的新风貌……这些作品都是对普通建设者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

金奖作品《岁月留痕》作者:叶文辉

此外,陈金龙的《天使之光》、成丹的《曙光在前方》表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疫情中的人性光辉进行表达和赞美。成思颖的《隐像》采用具象的手法表现一种个体超验的情绪,试图用图像探索日常经验之外的深层的个人情感世界;吴登军的《遗失的世界》则反映了在快速都市化进程中,作者对过去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回忆……这些作品折射出新生代画家不同的关注点和思考方法,及其崇尚自由的表达方式。

莞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皓仪、广东省水彩画艺委会执行主任叶献民为银奖获得者颁奖。摄影:余文诗

本届作品整体风貌积极向上、主题鲜明,集中呈现了广东水彩整体创作水平和状态,是广东水彩创作的大检阅。作品中还涌现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探索性和时代性,彰显出艺术表达的新视角与新气象,令人欣喜不已。

增进艺术交流促进水彩繁荣发展

在10月23日下午举办的“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交流会上,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协主席团成员、水彩画艺委会执行主任叶献民担任主持,广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成员廖剑华、赵明、马丁及汕头水彩画院院长李小澄等与会嘉宾相继发表了关于当下广东水彩的看法。本届金奖获奖者袁闻博、叶文辉及各参展作者在会上分享了自身感想与创作理念。

广东水彩一直备受瞩目,整个发展历程贯穿中国水彩史,并在每个历史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自近代以来,广东省深厚的水彩画传承,为广东水彩的发展打好了优良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水彩迎来了大好时期,吸纳全国各地的水彩画之长,水彩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作品屡获全国大奖。

近几年,广东水彩更是进入了繁荣时期,在展览活动组织策划、学术水平研究、人才培养等层面有了重大提升,呈现了当今广东水彩多元发展格局的新风貌。“如今广东水彩融入了各地优秀的水彩画家,整体创作水平已越发趋近于国家水平,近年来也得到了全国水彩画生态的高度重视。”叶献民说。

金奖作品《化石—文明的碎片》袁闻博

作为本次展览的承办方之一,莞城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水彩的发展,自2008年开馆以来就确立了以水彩画展览、研究、收藏为本馆特色之一,并多次举办全国、各省市水彩艺术展,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其水彩品牌已得到水彩艺术家及美术馆界的广泛认可。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广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莞城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标志着广东水彩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展览于金秋时节选择在莞城美术馆亮相,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莞城美术馆坚持推动水彩艺术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声音

探索广东水彩的未来

——对话“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参展艺术家

10月23日下午,在“广东省第九届水彩、粉画展”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与参展作者分享了自身的观展体会、创作观念,并对广东省水彩画的发展建言献策。《文化周末》采访了本次参展的几名艺术家,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年龄,但都通过水彩这一媒介找到了共通的艺术表达方式。

叶献民:水彩画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协主席团成员、水彩画艺委会执行主任、展览评委

以前大家都常说“国油版雕”,但从参与人数规模和创作质量上看,水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继国画、油画之后的第三大画种。这几年,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相关专业与院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画水彩。看到水彩画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我们感到很欣慰。新生力量的涌现,将成为水彩画发展壮大的主力军。

近代以来,广东本土培育了许多优秀的水彩画家。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水彩画家来到广东从事水彩画创作,共同提高了广东省水彩画创作的整体水平。如今广东水彩融入了各地优秀的水彩画家,整体创作水平已越发趋近于国家水平,近年来也得到了全国水彩画生态的高度重视。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广东地区的作品是各省市中获奖最多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两年一次的“广东省水彩、粉画展”,不断检验着广东水彩画的发展成果,也见证了广东水彩画家创作水平的提高。在“广东省水彩、粉画展”刚刚开始举办的时候,主要靠几位评委的作品来筹集展览经费,基本上找不到其他的支持。而近几届,展览越办越好,深圳、江门、顺德、东莞等相关部门先后主动找上门,希望承办“广东省水彩、粉画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机构、画家愿意投身到水彩画领域中来,也希望创作者能够珍惜如今的好时光,努力创作出优秀的水彩画作品。

金奖获得者叶文辉正在观看展览作品。 摄影:龚艺超

陈海宁:新人新作层出不穷

广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系教授、展览评委

广东的水彩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保持着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在今年的“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以及刚刚公布结果的“全国水彩、粉画展”上,广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省内,两年一届的“广东省水彩、粉画展”如今已经举办到第九届,能够持之以恒地一届一届办下来是很不容易的。虽然每一届展览之间只间隔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是在每一届的展览,都能够发现许多优秀的新人和出人意料的作品。这是因为,地方的作者在不断地创作和突破,学院的学生也一直在成长。

作为评委,每一届展览之前,我们都无法预知这一届的展览会最终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效果。比如,本届展览举办前,有人会担心展览是否会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在展览最终呈现出来之后,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从另一方面看,也许疫情给了很多创作者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更加集中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作品。

此次展览中,除了广州美院参展的作者,还有许多即将步入水彩画领域的大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什么是水彩,什么是广东水彩,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此次展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今后的创作方向提供一点启发。

袁闻博:深圳水彩的特点是多元化

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高中美术教师、金奖获得者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广东省水彩、粉画展”,此前主要参加深圳地区的展览。由于工作原因,我能够用在创作上的时间并不是很集中,所以创作一幅作品的时间会比较长。此次参展的作品,我大致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来创作。在画面的呈现形式上,我并不喜欢画传统的透视关系,而更喜欢通过点线面的构成,来形成一种平面构成的整体美感。

《化石——文明的碎片》的创作主题来源于早年从事铁路相关工作的经历,当时的工作环境,经常能在铁路工地上见到成捆的金属,这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在拍摄这幅作品的素材时,我在一个废品收购站发现这一堆金属,它们堆成方块的形状,当阳光照射上去时,金属就会反射出特别耀眼的光芒,非常有视觉张力。同时铁皮与钢筋被弯曲、折叠,能够感觉到强烈的力量感。属于金属的白色光泽与锈迹的黄色光泽,它们二者重叠起来,又能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这些元素都能唤起我当年从事铁路工作时的种种回忆。

2000年初,我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绘画时,就选择了水彩画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一方面,湖南有着浓厚的水彩画氛围,学校在水彩方面也有着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水彩这个画种比较独特,又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它可以画出如油画一样的写实感,也可以画出水墨画的写意感。

学校离长沙比较近,我也就经常去长沙看湖南省的水彩展,总体感觉湖南省的水彩有着比较强的地域性,风格上也比较有特点。来到深圳之后,感觉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全国各地的艺术人才都会聚集到这里,水彩风格非常多元化。

目前深圳的水彩画氛围特别好,我认为来深圳从事水彩创作的选择是对的。比如,今年举办的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去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以及深圳美协与深圳青年美协举办的各类水彩展览等,交流活动非常之多,能够让优秀的水彩画作品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另外,通过水彩工作室的形式,定期邀请全国的水彩名家来深圳讲课示范,也为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在龙岗也有非常多像我们一样的水彩画教师,经常组织一起去写生、交流,这些都为深圳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水彩画发展大环境。

金奖获得者袁闻博接受媒体采访。摄影:龚艺超

成思颖:创作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铜奖获得者

此次参展的作品名为《隐像》,由两张系列作品组合而成。其中一张是我处在浴缸里,第二张作品则是拿了一个透明的亚克力板作为前景,希望表现出一些水雾和玻璃折射后的效果。创作的初衷,来自我对“水”这一物体本身的兴趣,平常也比较关注自己,很喜欢自拍。二者结合,就产生了画出水中的自己的想法。

在平时拍摄自己的一些照片中,我发现有时候照片中的自己表情很微妙,感觉那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表达的情感或者情绪,又或者是自己的一些隐藏的、不易察觉的、潜意识中的情绪,无意识地流露了出来。所以,希望透过这样一个作品,表达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自己摸不清自己的情绪。

此外,因为我的专业是超级写实方向,所以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去寻找并研究出一些技法来表达气泡、人体在水里面的质感,以及通过玻璃折射后,物体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在这两幅作品中,从画面上方到下方,我采用的绘画技法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是从一个很不成熟的绘画技法慢慢的过渡到下面变得成熟的绘画技法。这是为了呈现并记录,自己在创作过程的成长和自我的突破。

广东省水彩画艺委会执行主任叶献民主持交流会。 莞城美术馆供图

丁真:莞城营造良好的水彩画氛围

东莞本土入选者、小学美术教师

我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绘画已经放下了很多年。直到2018年,莞城组织了一次美术教师的培训,邀请王明华老师给我们上课,并带我们前往韶关写生。从那时候起,我便正式开始接触水彩,并重拾画笔。

此前接触较多的是油画和中国画,而水彩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乐趣,水和颜色的交融让人感到特别舒服。同时,水彩的颜色可以拥有很多的表现方式,可以淡雅,也能够艳丽。于是,我就决定了要往水彩这个方向去发展。

莞城是一个非常重视水彩的地方,经常邀请一些全国知名的水彩“大咖”来讲课,我们也有很多机会能够近距离看到这些“大咖”做示范,听他们讲解绘画理念。在美术教育这一块,莞城美术馆所推动的“馆校共建”模式,不仅仅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

此外,莞城美术馆还经常举办以东莞本土水彩作品为主的展览,让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去年,我的水彩作品《午后》入选“莞城美术教育成果展·美术教师作品展”并获得一等奖,同时入选了“莞邑扬帆计划·2019年东莞美术作品展”。今年5月,《猫系列》三幅作品入选了“美绘莞邑——莞城‘追梦新时代 全面建小康’美术作品展”,其中的《猫系列——憩》已被莞城美术馆收藏。

今年在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红姑娘果》,也得以入选本次“广东省水彩、粉画展”。虽然没有获奖,但能够入选,也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让我能够更加坚定水彩画创作的方向。同时能够看到展览中全省的这些优秀的水彩作品,我非常受启发,下决心以后更加努力去创作。

【撰文】龚艺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