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灵魂的碰撞:浅谈诗歌的“健美”以及苏东坡刚健的人格范式

顺德文艺
+ 订阅

观东坡,一代全才,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语堂,幽默大师,书写旷古奇才。

两个有趣灵魂遥相对吟,攫取生命间的奥秘,吞吐之出美味佳肴,旷达人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10月18日上午,2020年10月凤岭读书沙龙在凤城书舍生活提案馆站与大家见面。本次读书会邀请了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振谦作为导读嘉宾,带领书友们共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起了解苏东坡这位旷代才子的故事。苏东坡的性格、行为与内心世界,如一卷洪篇巨制的画作在这部书中徐徐展开。

请点击观看活动回顾视频

张振谦教授导读: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诗歌的健美。我简单说一下为什么选“诗歌的健美”这个主题?因为我在高校主要从事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它核心的目的,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美”,它和历史所追求的“真”和哲学所追求的“深”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选择“健美”?是因为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无论是我们现代人还是之后的人,在回想2020年时,都是非常不平凡的,对中国如此,对全世界亦如此。正是这一年,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并学会了思考。其中大家共同思考得最多的一个词,那就是“健康”,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了解什么是“健”

文字学:《说文解字》中关于“健”的解释,说到:健,伉也,从人建声,意思是强壮有力。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建”作声旁,结合英语来解释,就是强壮或者健康。这是“健”的中外两种含义。

哲学:《周易》的首卦乾卦,与“健”有紧密的联系。关于“乾”,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中写道:“乾,健也,以言天体以健为用……”也就是说乾卦的取象就是天,而天之中蕴含着健的性质。中国最大的哲学观就是天人合一,人应该要向天学习,学习它的运行不息,就达到其性刚强,其行劲健的境界。

《易·乾》中的卦辞和爻辞也涉及到乾卦,它用“元亨利贞”来概括“乾”。古人也将“元亨利贞”看作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春代表元始,夏代表亨通,秋收和冬藏分别代表利和与贞正。

文学:汉魏时期,“健”美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说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前者指的是创作主体,文人,后者指作品,二者的关系强调了文人的人格、气质要刚健充实,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熠熠发光,永垂不朽地流传下去。作家的气质里所具有的“刚气”正是作品中呈现风骨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这表明刘勰继承了易经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重要特征。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通过列举“劲健”来推尊“健”美诗风,强调了作品“健”美的根源在于作家刚强健劲,昂扬向上的思想情感。

二、“健”美的诗歌 ——以唐诗为例

刘禹锡的诗歌:

刘禹锡由于得罪了皇帝,被贬谪到湖南常德,但他可以通过诗歌艺术使其精气神在作品中得到呈现。

深秋时节,万物萧条,见到这些萧瑟的场面,古人自然会萌生悲伤的情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古人的作品都表现出悲秋意识。然而刘禹锡却另辟蹊径,《秋词》中“我言秋日胜春朝”,首先其立意就是美好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呈现了一只鹤穿透云层,直冲云霄的场面,体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而会带领我们的情感一步一步上升,引导我们迈向诗歌的远方。读刘禹锡的作品,那种刚健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会感染我们,使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王维的诗歌:

王维年轻时写了首《观猎》,是关于一位将军狩猎的全过程,内容看似普通却写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首联“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闻其声,风声与角弓声彼此相应,带出“猎”意,颔联细致地刻画了打猎的场面,诗人用“疾”字刻画鹰眼锐利,以“轻”字形容马蹄迅捷。颈联中的“忽过”、“还归”,彰显返营驰骋之疾速,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射猎时意气风发及归来的轻快感受和喜悦心情。尾联“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与出猎的紧张气氛相应,体现了猎归后从容自如的心境,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这首诗恰好体现了《二十四诗品》中的速度和力量之美。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是盛唐的标志,健美在他的诗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早发白帝城》体现了速度美,《望庐山瀑布》体现了磅礴的气势和雄健之美。虽然李白在仕途上没有天赋,在文学上他对自然的歌咏是流芳百世的。他人生中从来没有大悲,也没有绝路。他一方面热烈礼赞“天行健”,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人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喜欢读李白的诗歌的原因,因为它具有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杜甫的诗歌:

杜甫对健美的贡献主要是通过舆论和写诗的方法,以“健笔”论诗。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字很讲究,每个字都不能乱用。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红和青本是颜色词,表示静态,用了“入”和“归”字,就赋予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健”字带来的审美效果有三点,一是精确,每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所得;二是新奇,能刻画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三就是有力,包括运动和美学所说的张力。

李东阳讲道:“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表明了倒装句与杜诗“健”美的联系。如杜诗“风帘自上钩”,“风窗展书卷”,“风鸳藏近渚”中的“风”字皆倒用,诗歌字句的倒装是文人追求诗歌“健”美的常用方法。

三、苏轼刚健的人格范式

诗歌的“健”美是一种文学风格,这种风格的生成和创作主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让我列举一个文人能代表刚健的文人品格的,最适合的莫过于苏东坡。

苏轼的《东坡易传》里解释了周易乾卦,“乾之所以取于龙者,以其能飞能潜也。飞者其正也,不得其正而能潜,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之?”对人生,对人格来说,这就是“健”登峰造极的境界。另外,苏轼在《策略》中也说到仲尼赞《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了天之所以刚健不屈,是因其动而不息的规律。

除此之外,苏轼人格中的“健”还与“随”有关,所谓君子如水,因物赋形,这是苏轼的人格理想,看似无形却变化无方,不争不抢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奉献精神。所以苏轼就像一条龙,上天潜水皆可,既能作为皇帝的秘书、三品大员发光发热,被贬谪到惠州、儋州,也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影响当地的人民,为人民做好事。守局海徼,屈掩才美,然仕无高下,但能随事及物,中无所愧,这就是苏轼认为的旷达。

接下来,我们从苏轼的日常生活中理解他人格中的“健”与“随”。

居: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一个好友叫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他有位侍女叫寓娘,长得非常漂亮,在他受贬时毅然随行到岭南。随后定国北归,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虽然说这是寓娘给苏轼的答复,却成了苏轼对待生命,对待漂泊的人生观。“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等诗句都彰显了苏轼安之若素、随遇而安的旷达襟怀。

食:饮酒但饮湿

苏轼发明的美食太多,太美味,比如在黄州时期的东坡肉,惠州时期的盐焗鸡,海南时期的炭烧生蚝,都是后世人仍趋之若鹜的美食。

但苏轼对吃的要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比如酒,苏轼说“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黄州的酒虽差劲些,但我要是挑三拣四的,更到哪里去买酒买醉呢?换言之,好酒与差酒之间不在于酒本身,在于一个“醉”。

苏轼对美食还存在着一种戏谑的态度,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仍然能开开玩笑,从容安逸地度过。

睡:江风初凉睡正美

苏轼非常喜欢睡,诗歌《寓居合江楼》中提到苏轼被贬惠州,仍能临江枕风而睡,此谓:江风初凉睡正美。“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身居蛮荒之地,尚且睡得如此之美,足以说明苏轼坦荡豁达的品性,寺中道人,撞钟也是轻轻的,生怕惊扰了先生的好梦。

苏轼也有因“睡”而得福的时候。因乌台诗案被囚狱中时,皇帝派人去察看,发现苏轼在狱中竟鼾声如雷,睡得安稳坦然。皇帝更坚信苏轼心中无愧,因而免其一死,宽大处理。

面对人生不断的磨难和挫折,苏轼始终能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这也造就了苏轼刚健的人格范式。

张振谦教授结束语:

送给大家两段话,第一段是《东坡易传》里的“刚不得柔以济之,则不能亨;柔不附刚,则不能有所往”,就是说人生要刚柔并进,不能一味的刚健,否则会欲物而伤。人生的意义在于运动不息,发愤图强,积极向上。

第二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个月庆祝抗疫表彰大会上说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不管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角度,还是站在我们每个人的角度,都是如此。

以坚韧不拔之志,达观乐天之性,

铸就刚健的人格范式,

如此苏轼,才能奠定传世不朽的诗篇。

请点击观看2020年9月凤岭读书沙龙回顾视频——三岛由纪夫的唯美主义创作

素材来源:大良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