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海桑换成红树,深圳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将更新改造

深圳光明
+ 订阅

西接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北接福田红树林保护区,

南临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深圳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是否健康

影响着周边整个生态的环境。

就在10月29日,

深圳市林业局发布

关于开展深圳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

生态修复项目的公示。

由红树林基金会编写的《深圳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修复方案》披露,深圳河入海口湿地于2000年前为原生滩涂,自上世纪90年代始,应红树林恢复和重建的需求,海桑属植物,尤其是海桑与无瓣海桑,作为速生造林树种被广泛引种到深圳湾。

作为深圳湾的外来物种,海桑与无瓣海桑两种植物均从海南东寨港引入,其中无瓣海桑原产于孟加拉的申达本,引至深圳湾的种源为二代无瓣海桑;而海桑则天然分布于我国海南省文玉昌清澜港以南,人工引种至琼山东寨港。

引种后,海桑属植物群落的结构、生长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备受关注。由于海桑属植物本身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自2001年起,开始有扩散记录。香港从2006年开始,每年清理约一万株海桑属植物幼苗。

海桑属植物除向深圳湾滩涂扩散外,已呈现出往深圳河、新洲河以及新洲河故道沿河道两侧扩张的趋势。河道两侧生长红树植物,容易引起滩地淤积,从而减少河道过水面积进而影响河道行洪。这给河道上游带来较大的防洪压力。

深圳湾(后海湾)是深圳和香港两地之间一块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举足轻重的鸟类栖息地。深圳河口嵌在福田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和香港米埔保护区之间,是两个保护区以及生态公园之间的重要生态廊道。

根据深圳观鸟会2006-2020年调查,项目所在地原有光滩栖息觅食候鸟以鸭类和鸻鹬类为主,2006-2011年,每年单次调查记录最大鸟类数量均超过16000只,并在2011年2月达到最大值33152只。

根据卫星图,2011年-2020年项目区域海桑及无瓣海桑扩散明显,区域鸟类调查数量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到2016年,项目区域单次水鸟调查最大数量减少至不到5000只。除调查视野被高大海桑属植被遮挡外,这可能与海桑、无瓣海桑自由扩散,侵占、压缩了候鸟栖息地有关。

为了深圳河、新洲河的河道防洪安全以及深圳湾(包括深圳和香港两侧)的生态安全,需控制海桑属植物的持续扩散,恢复本土红树,恢复冬季候鸟的休憩、觅食空间。

2018年前,深圳河入海口处共有海桑属植物约18.08公顷,其中分布于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5公顷分别于2018年、2019年全面更替,恢复本土红树5公顷。

现深圳河入海口还有约13.08公顷,包括海桑10.78公顷和无瓣海桑2.3公顷。此次拟对项目所在地自由扩散的海桑属植物进行全面治理,恢复裸滩3.08公顷,自然恢复红树林10公顷,异地恢复红树林3.08公顷。

深圳市林业局表示,2020年9月25日受理了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申报的深圳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申请。项目一期涉及改造提升红树林4.3公顷。针对该申请事项,深圳市林业局已于2020年10月13日召开专家咨询会,专家组一致同意深圳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在保证全市红树林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对项目一期深圳河口4.3公顷海桑属红树林更新改造,提升湿地生态价值。

红树林基金会在治理方法中写到,本土红树的恢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项目所在地现有约3.08 公顷的海桑林位于河口三角洲区域,该区域2000年以前均为裸滩,且现状林下仅有少量老鼠簕,故拟不在原地进行红树林修复,以维持其裸滩状态。林下或林缘现有的少量秋茄、桐花树等乡土红树苗予以保留,后期需维护,清除新生小苗,防止其面积继续扩散。

位于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南缘的海桑、无瓣海桑林林下有老鼠簕,桐花树等乡土红树树种。海桑属植物清理后,乡土红树植物可得到更多阳光和其他资源,因此可由其自然恢复。预计自然恢复面积约为10公顷。

此外,为保证深圳市红树林总体面积不减少,红树林基金会提出,拟与相关部门沟通,在深圳市其他区域红树宜林地异地恢复红树林3.08公顷。

内容来源 |深圳商报 读创 深圳新闻网

编辑 |刘洳鑫

校审 |赖飞扬 陈圆圆 洪俊佳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