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视觉摄影师|Rick:浮士德的痛苦——形式和内容的决斗

南方视觉图片库
+ 订阅

本期我们邀请到摄影师王俊祥(Rick)和我们分享他的摄影历程和作品。接下来会有多位各有特色的摄影大咖陆续和大家见面,南方视觉也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视觉盛宴。

初遇摄影

王俊祥(Rick),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锐景创意/像素蜜蜂签约摄影师,500px捕光逐影部落首领,一个偏执于人文摄影的70后。

子非鱼,焉知鱼之痛苦

可我们都是自己的浮士德,

深深的体验着无尽的痛苦。

摄影是一种修行

人文摄影,我们究竟是要取悦不去思考的观众,还是要让观众更多的思考呢?又或者说,我们只需要取悦于自己,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取悦自己呢?“镜头背后的头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摄影师”都知道这句话的终极意义所在,我们该怎样让镜头后的头变得更重要?摄影是一种修行,是一次寂寞的旅途,每一张让人深思作品,就是旅途中的美丽。这种修行,应该是寂寞的,是孤独的,我们拿起相机,想要给自己带来什么?又想给别人带来什么?在不停的拍摄中思考,观察,或许我们会离答案越来越近。

拿起相机也有些年头了,懵懵懂懂的走过来,却越来越迷茫。摄影发展至今,由最初的记录到现在的创造,暗房到数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我终究觉得摄影的本质不应该被背离,一切背离摄影本质的创作都是昙花一现,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愉悦观众还是随手记录,无论是主动或被动的思考,摄影者总能从中得到快乐。

我们无法从图片里去判别拍摄者是否在思考,但是我们可以从图片中自己去思考。一张有故事的能引起共鸣的图片,在时间的长河中才能有价值的升华。然而,当今社会,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人热衷于3秒的视觉感受,选择性的忽略自己的身边,于是,身边的故事变得那么的虚无。

发掘表象后的本质

我们很难判断一张照片的背后,是不是猎奇的拍摄,去博取观者的眼球,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去判断,正如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个人文摄影者,仅仅凭着猎奇的心态去拍摄,那么他一定会失去得到的价值的深度的愉悦,每一个有着敬畏的心,有着一颗关怀的心的人文摄影者,才能拍出打动观者的作品。在记录身边的事物的过程中,慢慢去发掘表象后的本质,去思考一些问题,或许就是我给自己拿起相机并按下快门的理由吧。

摄影越深入越觉得自己的贫瘠,似乎那扇被我看到的门,在迷雾中若隐若现,遥不可及。在拍摄《异乡梦》这个系列中,把一个空洞的我赤裸裸的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中,却可以毫无羞耻感的愉悦自己。我想用镜头进入别人的梦乡,却像个造物主般去体会别人的痛苦,在这个没有句号的篇章中,像头斗牛犬四处吠叫。

人类文明在不断前行

人类文明在不断前行,我们从狩猎时代的自在,到被小麦,水稻所奴役的农业革命。我们的生活被物质不断的侵蚀和改变,在这个痛苦的历程中,思想逐渐充满在我们的脑干中。我们不断迁徙,到定居在一亩三分地,再到新的流浪,总在不停的折磨自己,却乐此不疲。

工业革命和城镇化进程,使得我们更轻易的从大自然索取,满足个体的欲望,这一刻起,我们好像挣脱了小麦,水稻的枷锁,开始了新的一轮狩猎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这种转变。我们总归是迷失在痛苦中,不再用书信沟通,不再用文字思考,我们开始相信现代科技编制的梦。

恍惚间,我们都进入了爱丽丝的梦境,华丽,绚烂,每个人都深深的沉醉其间。于是,人们从一个个神话信仰编制的世界里,走进了充满梦想的二次元空间。没人例外。慢慢的,更多人想要寻找某个尽头,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无法走出的迷宫。我们终究成为了浮士德。

精神物欲

精神和物欲,纠缠着每一个浮士德。在痛苦的抉择中,渴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比比皆是,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的达成交易。在全民摄影的时代,形式和内容,似乎就是魔鬼给我们的选择,我无从选择。每一张片子,我都想屈服于形式,又不甘心冷落内容,这一刻我多想把我的灵魂卖给魔鬼。

科技让我们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表达自我。有段时间,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拍摄一些漂亮的画面,刻意的需求一些美丽的构图,甚至玩一些所谓的创意,但这种满足感并不能持久的愉悦我,我开始留意人文摄影师的作品,努力想解读其中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跌跌撞撞的思索,我以为我能权衡形式和内容,但是没有。

我们习惯于浅度思考,形式恰恰可以满足这点。于是,我们看到众多的人,在一场秀技术,秀后期的路上越走越远。形式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快感,也是一幅好的照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没有形式的内容是没有深度的。在看一些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或许会不以为然,好像毕加索的作品,在这世上,有不少的人认为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个正是我们现状流行的一种习惯,用形式去看内容,倘若把毕加索年少时的作品一起陈列展示的时候,也许更多的赞会给他前期的作品。

摄影也如此,一幅精彩的风光大片和绝美的人像,一定会有更多的关注。没人会去关注,摄影人背后付出的艰辛,形式已经给了大家物欲上的满足和浅度的思考。一张单幅乃至多幅组图的人文作品,如果没有吸引眼球的构图和喜感的画面,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这也是人文摄影创作所面临的窘境。

需要形式需要内容

世间万物似乎都遵循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真理,在摄影的路上,体会到了浮士德的痛苦,思考着形式和内容,算不算入门了呢?

在这场决斗中,我们找不到胜利的一方。我们需要形式,也需要内容。我们需要高超的前期和后期技术,为我们带来感官上的幸福,我们也需要深度的内容,让我们能深入的思考。一个摄影师,如果只在乎形式上的技术炫耀,或者只沉迷于内容上的思考,注定是昙花一现的。在这个老师和大师泛滥的时代,这两者的存在,只是为了某个头衔和称呼的荣耀。真正的摄影一定是孤独的,你无法用形式去取悦思考者,更无法用内容去征服浅度思考的过客。形式可以给我们华丽的外表,但无法取代内容给予的力量。我们可以模仿大师们的形式,却无法仿效他们的内容。

人文摄影范畴很大,从摄影技术发明初的纪实,记录,到新闻摄影,囊括了一切包括人类,生活,记录的影像拍摄。辞海上是这么定义人文:“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一个思考者会用人文主义去看镜头背后的世界,表达自己或展示别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可以用最优美的形式,最好的前后期技术把最真实,最富有情绪的画面展示给观者,然而,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沉淀,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这一切都会变成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表面的摄影,注定是肤浅的过客,富有内容的画面,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是用好的形式表达出有力量的内容。但是,形式和内容被社会所分化了,各自为战,谁也不服谁。我们选边站队,还是让他们决一胜负?

在《异乡梦》这个系列的拍摄中,我也陷入了形式和内容的决斗中,遍体鳞伤。 正如,我和一些拍摄对象聊天中,他们告诉我的一样,每个人都痛苦的活在梦想中。有时候,我会刻意的寻找一些小人物和巨大背景的场面,在我的内心是震撼的,这种画面透出了如此的形式,人在自己创造的物体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但我更希望更多人能体会其中的内容:人是如此伟大的创造和驾驭着庞然大物。我所关注的产业工人,在画面中,或劳累或茫然,只有你去了解了,才知道他为生活付出的,才能体会他们内心的快乐,也能感受他们在一亩三分地和新游牧生活里的浮士德般的痛苦。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