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深圳坪山区构建区域品质课程系列

南方+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是坪山教育工作者正在实践探索的重大命题。

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融会贯通、无学科界限的知识结构;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灵活的应变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坪山区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区域统筹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和突破口,从育人方式变革的角度和坪山教育生态的特征出发,构建了“引领性课程、普及性课程、个性化课程”三维一体区域品质课程框架,区、校两级联动发力,推动区域课程结构化变革,形成从课程规划、实施到评价完整的管理与实践体系。

坪山区品质课程系列是课程信念、课程文化、课程内涵、课程特色、课程质量、课程信誉的系统化建构,是描绘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渐进性与发展性特征的课改蓝图。坪山力求通过3-5年实践探索,形成具有教育教学改革核心引擎功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系列课程,为学生发展注入创新基因。

1.引领性课程:把握当下与融通未来

在第五次科技革命大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势当与时俱进。通过引领性课程重点项目生涯教育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人工智能课程、STREAM课程,发展学生具备21世纪5C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竞争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创新型人才。

2018年起,坪山率先区域性开展STREAM课程探索,构建跨学科、跨学段的STREAM课程群,发掘和推广STREAM教育的成功实践范例,努力让STREAM教育惠及全区师生,让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基因。尝试在中小学系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将智能素养作为坪山学子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全面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创造性思维、合作沟通、责任担当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普及性课程:五育融合建立人生坐标

坪山课程变革着力以五育融合建立课程图谱,以家校共育“燃”课程、阳光阅读“亮”课程、底色艺术“炫”课程、悦动体育“嗨”课程、乐创劳动“润”课程,加大五育融合的课程普及力度,加强学校五育群课程、群项目设计与实施,树立育人方式变革的大德育、大艺术、大体育、大阅读、大劳动的新型课程观。通过节庆学习、行走学习、场馆学习、实践学习、服务学习、鉴赏学习、表演学习等多样化行动学习方式,开阔视野与胸襟,点燃梦想与激情,激发兴趣与活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与经历,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阅读素养、体艺素养、劳动素养。

3.个性化课程:关注差异的特色课程设计

加强学校个性化品质课程建设,从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宗旨出发,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堂革命为动力,加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和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实现育人方式全面转型。

突出价值引领,助力学校形成独特的育人智慧与特色经验,通过一校一课程规划、一校一课程图谱、一校一课程特色,学校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丰富可选择的多元课程,切实满足学生综合素养与个性化发展需求。突出专业引领,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通过优化“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与学方式,重塑教学新生态。

各学校在品质课程方面的有益探索

引领性课程的创新、科学、引领从何体现?同心外国语学校以生涯教育引导学生突破自我、自主选择;中山中学结合深圳海洋探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同心外国语学校:生涯教育助推学生自主选择

同心外国语学校目前已形成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变化与适应、自我与关系、升学等方面的生涯课程体系,依据理论及实践经验,在专家引领下,主要面向5-9年级学生开设,通过专题授课、特色作业、小组活动、实践走访等形式,帮助学生对外部职业世界建立广泛认知,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下的困境,做出自主生涯选择。

中山中学:“蓝色海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中山中学的蓝色海洋融合课程以地理、生物学科为主,融合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立足深圳海洋实践,通过“蓝色课堂”“海洋公益环保”“海洋学科探究”将室内课程与学生实践探究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实地访问和抽样调查中学习深圳海岸地貌、了解深圳海洋现状、熟悉深圳海洋文学,逐步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体验深层积极情感,提升核心素养。

普及性课程怎样才能实现“五育”融合、优化育人路径?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以融通教育理念打通壁垒,转变教学方式;中山小学构建“六习”课程体系开展习性教育。

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融通教育促五育并举

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基于市级课题《基于融通教育理念的“五育融合”的策略研究》,秉承“融通教育”“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打通“五育”的壁垒,通过转变“教与学”方式,对“五育”的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并排列重组,形成“1+X”学科融通式育人内容体系,解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完善学校育人体系、优化育人实践路径的核心问题。

中山小学:积“习”成性,立德树人

中山小学完整构建习体、习礼、习文、习艺、习慧、习志及18个要素构成的指标体系,构建起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三大模块的习性教育“六习”课程体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等习性,实现学生习性螺旋上升。在此基础上,中山小学成立习性教育学校共同体,目前“习性教育”已在省内外10余所学校进行推广。

个性化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发展?坪山实验学校打造立体学习场,为学生创造探究空间;坑梓中心小学打破多重界限开发百余门特色课程;六联小学结合本土文化,指向学生个性化发展。

坪山实验学校:立体学习场突破时空连通“优才”

坪山实验学校联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着力设计场馆文化,通过建设STREAM及创客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编程实验室等基础场馆,为“智慧课堂”做好场所保障;通过创设科技博物馆、汉字博物馆、综艺博物馆等特色场馆,形成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以场馆文化构建“优才”品质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情智共生,让其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新亮点。

梓中心小学:以爱营造幸福生态

坑梓中心小学打破时间、空间、学科、人员的界限,开发了“美德园”“智慧园”“创新园”“语言园”“体育园”“美学园”“文化园”7大系列共100多门特色课程。学校还将以“优化校本课程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丰富课程种类,探索连堂课、大小课、项目选学、家校联动课等课程实施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校品质发展。

六联小学: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思考

六联小学在已有的“迎春花课程体系”和“无围墙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快乐研旅新坪山”“航海模型的制作与航行探究”“乌克大陆大冒险”和“奇创乐园拼贴画”等课程重点项目建设,注重体验、思考、实践和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密切联系坪山区本土文化特点,指向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和健康个性的发展。

随着“品质课程系列”实施方案的正式发布,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坪山教育沃土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们扎根课堂,让创新思维疯长、让知识融会贯通、让梦想自由翱翔。

正如坪山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彭尧所言,坪山区“品质课程系列”是以独具特色的前沿、创新课程统领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具有坪山特色和示范效应的课程体系,让科学和创新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基因,推动坪山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深圳教育先行示范探索“坪山经验”、贡献“坪山智慧”。

【统筹】刘丽

【撰文】蔡敏玲

编辑 文海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