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则暖心故事,体现了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

党史精读
+订阅

1932年7月水口战役爆发,红军战士在南粤大地英勇奋战,得到了广东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本期“党史精读”就精选了两则暖心故事作分享。

村民拆门板给红军当床

红军给村民留下银元

1932年7月8日,中央苏区保卫战——水口战役的第一枪,在浈江河水口段上游打响。由于敌人一路沿浈江河退,红军一路追,追到水口墟后,在水口墟僵持了三天两夜,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最后这场战役以红军取得胜利告终,为鼓舞士气,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在水口墟召开大会。

水口战役期间,水口墟的群众利用外出干活的机会,为红军送水送饭送情报,有的直接组织群众为红军运送伤员,群众与红军的感情进一步加深。由于红军纪律严明,晚上不能在群众家里过夜,而群众家外不是泥泞的道路,就是用鹅卵石铺成的道路,为了能让受伤的红军睡得舒服,水口墟附近群众自觉地将自己店面的门板卸下来,全部给了受伤红军当床板。

红军大会召开后,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红军继续北上。红军是在晚上离开水口,为了感谢水口的群众支持,有的红军把群众门板洗干净,安装好后,就在店门口挂上一块银元;有的红军因受伤严重,没能把门板安装上去,就在门板下面压一块银元。第二天早上,群众发现红军都离开了,并看到门板安装好的在店门口挂了一块银元,没安装好的则在门板下面压着一块银元。

在当时,一块银元相当于两个墟日的营业额。发现红军给自己留下银元后,水口的群众十分感动,他们议论纷纷,有的提议将银元还给红军,有的认为红军是给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是自家兄弟,以后要对红军更好。由于当时还处在战乱中,为安全起见,水口的群众没有追赶红军还银元。

就这样,一块银元的故事在水口传开了,而一些在水口经商的外地商人也把一块银元的故事传到他们的老家,让更多的群众更加相信红军,参加革命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红军面临困境

村民提前割稻相送

在水口镇的东北角云西村,有一个住有22户人家、约100人的小山村,因村民都姓钟,故人称钟屋。钟屋村坐落于群山脚下,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前有一条蜿蜒小路,是村庄与外面世界联通的必经之路。

水口战役发生后,有一天突然有一支红军部队从南亩方向来,村民以为是国民党兵,赶紧把门关上。后来,有村民发现原来是朱德率领的红军部队,于是村民又赶紧把门打开,还把自家的房屋让给红军住。

钟屋村离水口镇约5公里,前面还有两个自然村,敌人来了,村民可以提前发出信号,为红军撤离留有余地。村后有茂密的树林,敌人来了也可以较好地躲藏。加上热情的钟屋村民,于是这支红军部队决定在钟屋村住下来。红军部队主要驻扎在水口镇云西村钟屋村的上屋、下屋祠堂进行休整,并利用上屋祠堂左侧的一间房屋作伤病员临时救护所。村民细心地照顾这些受伤的红军,视红军如自家兄弟。

水口战役结束后,红军已是弹尽粮绝,村民不忍心看着受伤的红军挨饿,就提前三四天将还未完全成熟的20亩早稻收割,熬成一碗碗热腾腾的粥给红军送去。

在驻扎期间,部分红军与村民一起参加劳动,取得村民信任,还有一部分红军在村里书写标语。红军宣传队在村门坪的院墙上写下大幅革命标语:“粤军兄弟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来打自家的工农红军。”

【内容来源】韶关南雄市水口镇人民政府提供

【栏目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记者】王聪

【党史精读栏目主持人】王聪 张丽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邓素凡 钟金秀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