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好故事·非遗篇
敬龙,舞龙,
既是龙的传人时代不变的情怀,
更是华夏子孙延绵不绝的传承
公庄传统龙舞
他叫林学明,今年76岁,是公庄镇南溪村龙舞队第三代传承人。今年国庆期间,林学明所在的龙舞队要完成一个特殊任务,那就是拍摄申报片,为南溪村龙舞申报市级非遗做准备。林学明着手制作的道具叫做“鲤鱼”,国庆放假在家的孙子林琛,当天帮着一起完成。
公庄镇南溪村龙舞队第三代传承人 林学明
“要削竹篾,还要贴纱布。比如这条鲤鱼贴了纱布以后还要贴纸,贴纸后又要上色、贴鳞片,很多工序,看上起简单而已,很难做的。”
“鲤鱼”,是龙舞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一套完整的龙舞,除了金龙,还有松鹤、龟、虾蟹等动物,分别扮演各类角色,神话色彩浓厚。
然而,现在会编织道具的老人大多已经去世,林学明有心无力,无奈之下只能一切从简。
公庄镇南溪村龙舞队第三代传承人 林学明
“鲤鱼代表鲤总兵,乌龟代表龟丞相,虾和蟹代表着虾兵蟹将,鹤代表仙鹤,蚌就代表美人,以前道具全都齐全的,现在他们都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不可能全部都做得到了。”
南溪村自古便有龙舞的传统。从明代林氏从嘉应州迁来建村算起,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条神龙降临村内下陂岭,并下山拜谒了北帝庙,从此村内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村民为纪念这传说,每年年初一和年初二,“龙舞”成为南溪村最重要的年节活动。村里还有舞龙旺丁一说,正月十五,添丁“上灯”仪式就更少不了龙舞助兴。
公庄镇南溪村龙舞队第三代传承人 林学明
“每年正月十五,是我们的旺丁日。家家有丁都去贺,喝丁茶,坐十几分钟再去下一家贺。每年都这样……祖辈们世代传承下来的。”
公庄传统龙舞表演
即将开始!!!
林学明教孙子林琛打铙
南溪龙舞队将根据非遗申报片导演的要求,按步骤完成一次完整的表演。在等待之际,林学明教孙子林琛打铙。林学明从17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舞龙,擅长打铙。参加过多次文化汇演,见证了龙舞的辉煌岁月。如今的他已经舞不动了,便尽一份力,向年轻人传授龙舞技艺。
传统的金龙
传统的金龙,其龙头和龙身由竹篾扎制,由绳子拼接而成。总长约30--40米。舞龙是一项体力活, 通常是由村里的青壮年男性组成。每次都要由四十多名壮汉,才能撑起一场正式表演。
然而,南溪村的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或求学,想要组织完整的表演并不容易,这也是林学明把时间定在国庆假期的原因。
新龙开光,是龙舞开始前的必要准备。需要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
公庄传统龙舞
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响起,龙舞欢腾起来。
在前往宗祠的路上,龙舞还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就是要从担水门走过。相传这里曾经有一条河流,林氏先祖在此挑水,繁衍生息,“饮水思源”的祖训,始终谨记于后代人的心中。
根据鼓点的节奏,龙队开始游龙、抛珠、抢珠、转身、穿架、卷窝、寻珠、参拜等系列表演,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金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跃,场面壮观。
步骤、动作、造型等细节,最能表现龙舞的强大和变化,形变而龙不变,90分钟的表演,要考验的不仅是队员的体力,更是他们对非遗传承的决心。
公庄镇南溪村龙舞队第三代传承人 林学明
“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到现在肯定也要继续传承下去,传给孙子、也传给曾孙,让这条龙舞长久舞下去。”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敬龙,舞龙,
既是龙的传人世代不变的情怀,
更是华夏子孙延绵不绝的传承。
化龙,是龙舞的最后一个步骤,即象征着神龙归天。
在林学明心中,
龙舞是世世代代永存不灭的传承,
南溪村的游子就算走得再远,
只要乡愁还在,
金龙,犹在。
龙腾南溪
福至百家
博罗快讯原创资讯版权归博罗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注明来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