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EYE完成2.7亿元融资,全年收入将增长2.5倍

南方+ 记者

10月28日,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研发商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MINIEYE)宣布完成2.7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嘉实投资、东方富海、元璟资本、华勤通讯、杉杉创投,老股东四维图新、康成亨继续增持。

MINIEYE 创始人、CEO 刘国清透露,MINIEYE今年收入规模有望增长250%以上。

用于保障大规模交付

MINIEYE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可靠的感知与决策解决方案,相当于给汽车安装了“眼睛”。

MINIEYE走的是渐进式发展路线,前装市场已实现量产,朋友圈包括通用、江铃福特、上汽、比亚迪等。

量产是自动驾驶企业的一道门槛,但迈过了量产,挑战依然艰巨。刘国清表示,成本控制、售后服务等,都是自动驾驶企业在量产后面临的新课题。尤其在汽车行业下行、资本市场冷却的情况下,自动驾驶企业仍然需要将生存放在第一位,降本增效,节约粮草。

C轮融资将首先用于缓解大规模交付带来的供应链压力,增加现金流储备,从而稳定保障主机厂的采购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另一方面,继续投入到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高阶自动驾驶在细分场景基本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曾火热一时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时间表遭遇一再推迟。

刘国清认为,自动驾驶L3级以下,未来三到五年前装行业仍然是主要的功能需求,与此同时,功能的智能和自动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在L3以上,特别是L4限定场景自动驾驶,在未来也会逐步落地,如港口、园区、矿山,等等。

“细分场景的高阶自动驾驶,我认为不用等很久,基本上现有技术相对成熟了。”刘国清说,目前更多的是思考“经济账”算清楚,到底省了多少钱,还是多赚了钱。

他判断,从乘用车和商用车角度来看,乘用车自动驾驶进程上会更快一些,商用车今年虽然装配率提高了,但功能主要还是以预警性为主,到明年也只是延展到AEB紧急自动刹车L1级别功能,“商用车领域,我们也拿到了一些L2+L3项目,说实话,相对于乘用车的需求还是比较少”。

乘用车方面,大规模量产预计在明年开始,刘国清说,公司业务增长速度非常快,相较于去年,今年收入规模有望增长250%以上。

自动驾驶拼到最后是数据

在刘国清看来,成立至今6年时间,MINIEYE一直在努力想做好两件事,一是技术创新,二是产品落地。而数据,则是两者协同的关键“粘合剂”。

“数据是一个稀缺性的资源,越往后越重要,尽管我个人的背景是做算法出身,但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算法的优势实际上是边际递减的。我们的研发体系在思考,如何由数据来驱动技术和产品研发。”刘国清说,自动驾驶战争打到后面其实就是一个数据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驾驶中,存在“长尾场景”,大量的数据其实是重复的,而且耗费非常多的人力标注、归类等。

刘国清坦言,数据积累的确是一大挑战,更有用的数据不是常规场景的数据,而是异常场景,后者获取成本很高,“比如,加州会对各个自动驾驶公司的脱离率,实际上现在每一百公里的脱离次数都很低。这意味着,可能开一百公里,真正有效的异常场景都不会有一次”。

对此,除了增大数据样本,MINIEYE也在联合车企,分析一些“边角案例”,异常场景相关数据进行对齐,然后进行特征提取、打包分装,以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

【记者】郜小平

编辑 邵玉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