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北京市有报道的登山被困事件已有6起
10月26日
10月26日,房山区一处山野中,一家祖孙三代6人因赏红叶被困,6人中年纪最大的70岁,年纪最小的4岁半,17名房山蓝天救援队人员进山搜救,于26日凌晨1时许将一家6人安全护送下山,6人身体无受伤情况。
10月17日
10月17日晚21时20分,2名驴友在门头沟区铁驼山爬山返回集结点途中因通讯不畅失联。救援人员历经15个小时,翻山越岭,穿越荆棘密布的山路往返20余公里后,终于与两名失联人员汇合。
10月2日
10月2日,昌平区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游客被困山上,救援站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经过近1个多小时的施救,将被困人员救出,移交给医护人员。
10月2日
10月2日,在延庆区旧县镇,一名妇女因进山采蘑菇迷路被困悬崖。接到出警调动后,消防站立即出动前往救援。消防员轮流搀扶被困妇女最终到达安全地带。再次确认被困妇女身体良好后,后续工作移交其同伴。
10月2日
10月2日晚,怀柔区箭扣野长城一处极为险峻的悬崖上,两名大学生进退维谷。国际会都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连夜搜救,利用绳索将两人成功救出险境并护送下山。
10月1日
月圆之夜,12名驴友被困房山区棺材山附近的野山,当救援人员到了山下后却发现……驴友被困的地方离他们要去的目的地,只有大约1公里的距离,直到当日夜里11点他们才到,走了将近2个小时。
不到一个月时间
就发生了这么多起登山被困事件
可见户外登山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安全第一
那么如何安全登山?
如何自救?
跟着小编一起学习吧!
登山前准备
1. 未开放或未开发的山地区域,大多地域地形复杂,没有基本的游览设施且存在信号盲区,所以登山游玩切记选择正规景区,不可为寻求刺激,冒险选择进入;
2. 应充分了解登山区域近期的气候条件和特点,行前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3. 登山鞋最好选择专业的运动鞋或旅游鞋;
4. 尽量选择颜色鲜艳的登山服装,万一迷路被困,便于搜救人员发现;
5. 出行前要准备好绳索以及足量的食物和饮用水;
6. 最好随身携带急救用品,便于发生意外时紧急处置。
登山开始时
1. 登山时要集体行动,最好结伴而行,以便于相互照应;
2. 要对登山时间及游玩地点做出合理安排,上下山时要避开高峰,尽量不要跟随大量的人流;
3. 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山崖边照相,以防发生意外;
4. 在攀爬险路时要特别留心脚下的石头,防止石头松动带来危险;
5. 行进中遇有暴雨,不要到河边或沟底避雨,避免遇到山洪。
下山返程时
下山时,要根据陡峻程度把握好步伐,不要奔跑,否则会挫伤膝盖和拉伤腿部肌肉,也避免速度过急控制不好步伐,发生危险。
登山遇险时
1. 登山时如遇险,首先要保持冷静,认真分析当时的环境,判断凭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解决意外事件,要尽可能的离开所处的危险境地,以免意外再次发生造成二次伤害。
2. 遇险时如受伤,要及时用药包扎处理,将伤害减小,找到安全的地方休息或隐蔽;如能自行返回,最安全的办法是“走回头路”,即顺着来时的路返回,如不能自行返回或处理意外,则要寻求救援;
3. 寻求救援时,要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利用已有的器材,如卫星定位仪、高度计、地图等,如没有器材则可根据周围地形的明显参照物,如山头、河流的形状、大树等判断相对位置,以便救援人员寻找;
4. 利用已有的通讯器材向外界发出求救,如手机、对讲机、电台等;如没有器材或联络不通,则应利用一切手段告知外界寻求救援,如利用小镜子或反光物向外发出信号;在空旷处用可以利用的材料摆设求救标志;白天的烟(要谨防失火)和夜间的灯光信号都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
5. 在等待救援或一时等不到救援时,要采取自救措施。如检查食物和饮水并合理分配使用;在安全、避风的地点搭建休息甚至过夜的设施等。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北京晚报、哈尔滨消防、应急知事、安全科学岛。
说明:著作权归原作者,侵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