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重新做新农民,让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4月,惠城区水口街道万卢村村民李伟庭来到广东海纳现代农业生态园万卢基地工作,负责管理稻田立体种养模式中的鱼。在海纳产业园“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下,除了工资,李伟庭还能拿到卖鱼的收入分红。此外,他还将家里的几亩地流转给海纳生态园,每亩每年能拿1500元土地流转费。
百企帮百村,输血更造血。
海纳农业进入万卢村,不仅让村民增收致富,还带动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国庆节,海纳农业作为主导企业的惠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揭幕。未来,海纳将通过稻米全产业链条的发展创新模式,深入挖掘开发“农业+文化+研学+休闲”稻田农旅结合的新服务,让稻田变公园、农田变学园。
在惠州,像这样的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与田园综合体联动帮扶还有许多。据悉,惠州共建有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8个省级产业园、5个市级产业园,以及15个农业公园。通过园区平台,累计覆盖龙头企业35个,主导产业覆盖丝苗米、蔬菜、南药、马铃薯、胡须鸡等特色产品,形成了万亩连片、产值过亿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在产业园的连带帮扶下,惠州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出租保本分红、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模式,直接带动农户0.6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6万多户,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4630人就业,为村集体和农户增加收入达到3.2亿元。
除了产业联结,惠州在深化“百企帮百村”帮扶机制工作中,还十分注重消费拉动。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农产品滞销严重,惠州号召帮扶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帮助农户渡过难关。
今年以来,惠州市全力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网红直播”的方式,化解了农产品滞销问题。截至目前,全市消费扶贫金额达到3592.94万元,发动57家帮扶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产供销协议673份。
此外,在“资本下乡”方面,惠州坚持政府引导,积极探索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资本主动奔向农村、投入农村、开发农村。比如,某地产集团捐资1亿元支持龙门县6个省定贫困村发展,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扶持壮大花卉、光伏等一批村级产业。
惠州通过精准把握双向需求,“百企帮百村”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惠州在省“万企帮万村”信息平台完成村庄信息采集7296个,对外发布村庄4970个,已成功注册企业410家,已有140家企业成功对接230个村庄开展实际帮扶,落实帮扶资金12.67亿余元,惠及农民18万余人。
【记者】于蕾
【通讯员】余剑辉
【摄影】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