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 | 王志杰: “考古工作虽苦与累,但我乐此不疲”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  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点击可看  南方日报特刊40版:牢记总书记嘱托,汕头再出发

2

“当年发掘‘南澳Ⅰ号’古沉船时,大家都热情高涨!看到一件件明代瓷器浮出水面,现场所有人都欢呼不已。”回忆起10年前随同考古队下水考古发掘“南澳Ⅰ号”的场景,王志杰如数家珍。用他的话来说,“考古工作虽然饱含苦与累,但我仍乐此不疲”。

7

王志杰是汕头澄海人,今年49岁。他年轻时当过海军,在部队里学到海洋测绘、潮汐气候变化等一些与海洋有关的知识。1994年,他在部队完成4年服役回到老家后第二年,他便到澄海区博物馆工作,负责管理出土文物、革命文物及古籍等。

王志杰与考古的情缘,则始于1996年。彼时,他偶然参加了广东省首届田野考古培训班,全省共30多人齐聚博罗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理论学习和考古实践。他回忆称,当时主要以陆地考古为主,白天上课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有判断地层地质、土质土色等,晚上还要整理资料、读书记笔记等。在他看来,田野考古是文物考古的入门,这一个月的学习与实践,让他对考古的兴趣大大增加。

1999年,国家水下考古队开展全国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活动。那时,王志杰对于考古的认真态度,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眼睛一亮。兴许也有本地人优势,他被推荐加入全国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活动,负责协助国家水下考古队对汕头海域进行调查。王志杰犹记得,当时勘察条件比较简陋,考古队每要到一处海域勘察,他就用当地方言跟渔民沟通,向渔民租借渔船。他还与考古队沿着海岸线,利用仪器对坐标以下30米进行勘察。

王志杰坦言,通过那次协助,他对水下考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5年6月参加广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水下考古技术培训班”并于当年11—12月参加了湛江硵洲岛沉船古遗址水下考古实习工作;2007年5月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对“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工作,期间主要负责水下摄影和出水文物的整理、潜水设备的保管……

2007年5月,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在汕头市南澳县“三点金”海域被发现。原计划于2009年开展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工作,由于一些复杂因素,该项目延迟到2010年,省考古研究所与国家遗产院水下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持,正式启动“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工作。在参与项目的那段时间,王志杰主要驻守“南天顺”号打捞船,参与潜水打捞、清洗、水下绘图、挖掘、拉基线以及潜水设备的维护,整理和包装出水文物等工作。

“水下考古工作充满特殊性和不确定性,虽然每位队员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专业能力,但由于水下工作受到时间、能见度、水流、潮汐、天气等诸多条件限制,这个临时组建的考古队,每位队员都要练就各项水面及水下的技能,为这项整体性工作付出自己的努力。”王志杰回忆称,当时,为了潜水队员们作业时上下水的安全,经潜水队员集体讨论研究后,设计制作了一个长宽各3米、高4.5米的潜水梯。

水下任务完成后,王志杰还协同云澳边防派出所随打捞船押运文物回广州,并协助完成文物清点移交工作。

【策  划】严 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 可

【采  写】张伟炜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