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45年,明晚,辉叔和他的电影放映机带大家回顾经典老电影

广州从化发布
+ 订阅

40台老电影放映机、200部老电影胶片,在广州从化,一栋5层楼的普通民房里藏着很多珍贵的故事......这间民房就是从化赤草老电影博物馆,它的主人叫黄树辉。

“只要还有一个观众,电影就要继续放,放映员一定要最后一个离场。”45年来,辉叔用电影放映机,放过超一万部电影。

2020年10月27日晚上7:00,从化区街口街赤草村村委篮球场,辉叔带着他的老电影放映机带大家回顾经典电影——《英雄儿女》。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事实上,《闪闪的红星》《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流动电影放映队下乡放映这些经典老电影时,总能引起村民们的轰动。“担凳仔、霸头位”的盛况深深地刻在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回忆里。转眼间数十年过去,风光一时的流动老电影,如今也难觅踪影。

然而,依旧有一群曾为流动电影事业奉献了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老放映员聚到一起,在街口街赤草村建立起了一座老电影博物馆,一批老旧的电影放映机和影片等物件,让人们能够再次从中感受当年流动电影的点滴。

昔日流动电影所到之处

人头涌涌

1975年2月,家住赤草村,刚初中毕业不久的辉叔投身到了电影放映行业,成为了一名流动电影放映员,“那时正是流动电影最为兴旺的时候,几乎各个公社、大队都开始组建自己的电影放映队,标配就是规格8.7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在此之前,播放电影则是以前从化县电影公司才可以做的事。”由此,辉叔认识了许多同为电影放映员的朋友,例如太平的钟叔、吕田的何叔。

当时因为条件缺乏,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相对枯燥,能看一场电影对于当时的群众来说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大喜事。一个箱子装上8.75毫米电影放映机,一个背包装好幕布,各个电影放映员就这样挑着担子,走遍从化的山山水水,将一部部经典电影传遍从化大地。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所在的电影放映队去江埔放映电影《闪闪的红星》,专门有拖拉机接送,去到放映地点所在的球场,已经是人头涌涌;到了真正开始放映电影的时候,球场上已经是人挤人,转身也困难。”提起以前放电影的威水史,钟叔好似沉浸在当年的幸福中,他说,那时候看电影都是公社、大队等集体出钱请他们去放,价钱从5到15元一场不等,“人多的村就多收一点,人少就少收一点,数目不定。所有的电影放映队都只有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都是从电影公司租借出来,还要看电影胶片的档期,像《闪闪的红星》这样的电影也不是时时能够借到。不过,当年大家都不介意看什么电影,有得看就非常满意了,当然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例如《智取威虎山》《地道战》等就更好了。”钟叔说,曾在从化取景拍摄的《闪闪的红星》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部,那时很多人都对撑竹排的那一幕印象深刻,“很多人在看的时候都说那段河道很熟悉,经我们一解说,现场群众顿时就反应过来了,‘原来就是如今广东温泉宾馆对开的流溪河,难怪这么熟悉’。”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流动电影。当年流动电影随着电影放映员的脚步遍布从化,辉叔对记者说,“尽管赤草电影放映队在赤草村,但是北至莲麻东明、南至太平、西至龙潭民乐,甚至增城派潭、龙门、花都,我全部都去过放映电影。”钟叔说,那时从化很多道路并不好走,条件好一点的,可能会有拖拉机接送,条件差一点的,骑自行车也有,条件更差的就只有靠走路。

如今数码产品普及

无奈退出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电视、家庭影院、电脑等数码产品逐步普及,电影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观众随之减少,流动电影开始逐步衰落。“大概在1995年左右吧,放映电影胶片的流动电影行业开始明显衰退,许多流动电影放映员开始转行,也不再到处去放映电影了。”辉叔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心中感慨万分,从以往一片难求、万众期待,几乎每天都有放映计划,转变成一年大概只放映10多场电影,所有电影放映员心理落差很大。“当时,明显感觉到流动电影行业衰退的,是从人民公社制度转变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开始,因为当时放映电影主要是集体出资,改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大家对出钱放映电影再也没那么热情了。”

随着流动电影逐步地衰落,不少的电影放映队开始停止运作,或者另谋出路。以钟叔为代表的其中一部分放映员,选择继续坚守,自己掏钱添置设备,偶尔承接一些电影放映活动,而大多数的电影放映员则选择离开。

“当年,刚开始自己单干放映电影的时候,还是能接到不少的单子,特别是一些宗族人数比较多的乡村,每逢重阳等重要节日,都会请我们去放映电影助兴,一年下来还是有一些收入的。”钟叔说,有时在一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例如在粮仓、礼堂之类的场所放映电影时,他们就会收取门票,“每个人收五分钱、一毛钱一场都有。”

2011年,各级国有电影公司都解散了,钟叔依旧在电影放映行业中打滚,他所有的电影放映机是当时最好的设备,“从8.75毫米到16毫米到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我都有,而且功能也是越来越先进,我不断地更新这些设备就是为了紧跟市场不落伍,挣得一席生存之地。”钟叔说,后来推广数字电影,作为一名老放映员,他还是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我们这些放映员都需要经过培训考试,都有着放映员证的,能用哪一种电影放映机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直到钟叔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才退了下来。

建起老电影博物馆

志在传承

“如今想看一部老电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老电影依然是许多人难忘的情怀。”为了让这种情怀得以延续,避免老电影在时间的洗礼下消失,钟叔他们以及老电影爱好者小赖哥他们联系了全省各地的老电影放映员以及爱好者,成立了广东省老电影协会,加强了各自之间的交流,并在我区街口街赤草村建立起一座民间老电影博物馆。 

走进这座博物馆,各式贴在墙上的电影海报、播放电影的大字报;各式各样电影放映机、零件、胶卷;还有正在布幕上播放的老电影……让人感觉自己穿越了时间长河,再次回到“担凳仔、霸头位”的岁月。然而近距离观赏电影放映机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用辉叔的话来讲,“这是一种荣幸!在以前,就算有人想靠近看一下都是不行的。要是碰倒了电影放映机,导致机械损坏或者电影中断,要赔偿不说,随时都可能迎接群情汹涌的观众用石仔送上的‘问候’。”辉叔笑着说,他们爱护电影放映机甚于爱护自己,电影放映机摆放的位置不能有沙尘滚滚的地方,也不能靠近水塘,有危险的地方都不能摆电影放映机放电影。

辉叔告诉记者,建立这座博物馆,主要还是希望老电影能够有更多人关注,不让它消亡。“其实还有很多人对老电影是非常感兴趣的,像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等高校都和我们谈过合作,让老电影得以走进高校,而我们与西和村等都有合作。”辉叔表示,现在他们博物馆内的收藏,在从化乃至广州都很难找到像他们一样齐全、数量又多的老电影藏品了。“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老电影继续延续,不会在我们这些人手中消失。”


文字:刘骏杰

图片:邝健华

视频:广州日报

编辑:谢艺诗

初审:陈治

编审:梁伟东

审核:邬影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