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丰(中文二级教授、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届生态文化建设研讨会上发言,杨文丰重点呈现了自己对于绿色文学的研究观点。在他看来,绿色文学因其自身的属性,具备文学性(散文性)、表现自然性、绿色意识性、立体视角与多元文化性、风格依赖自然性、绿色效应性、永恒性、全球性等八大特质。
绿色文学是表现或包蕴着绿色思想和观念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别,在杨文丰看来,文学性是绿色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散文的文体特质决定其比其他文体更适合表现绿色的内涵,因此表现和承载绿色文学文学性的作品,以散文作品居多。散文是最本色的感悟和知性的艺术容器。散文作家与读者的距离最近,散文很适合表现自然的属性和美、表达和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长于感兴抒情,长于解释式描述,离散而自由,能议能叙,启智启美。散文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对绿色知识,具有更多、更强、更好的表现和包容功能。美国影响深远的自然文学作品多数是长篇散文或散文集,如亨利·棱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等。
关于绿色文学表现自然性,杨文丰认为主要体现在着力展示客观自然的原态美、表现自然规律、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业经写作主体化的大自然四个方面。
绿色文学具有展示客体自然原态美的使命和宿命。自然美有雄奇美、苍凉美、壮丽美、苍茫美等,它丰富多彩、复合芜杂,除具有不易描述性和不确定性外,还具“正”、“反”性。自然美既有审美,也有“审丑”。即便伟大的作家,也深感展示自然之原态美不易。梭罗就曾说过:“能鉴赏大地之美的人是如此稀少啊!……自然界有着巨大且多样的人格,我们永远无法透视她的任何一面。”
绿色文学所表现的自然规律美一般须是带普及层面、生活层面、艺术层面和富有“人气”的“自然规律”之美。绿色文学的写作若引入自然科学的视角,可更真实更准确地表现自然美。
是否重视和能否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杨文丰认为是绿色文学能否存在的大前提。绿色文学倾诉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将自然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表达对家园损毁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在自然生态背景下,对现代人生存和生活观念的富有历史感的反思及个人意见。
杨文丰指出,每个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皆是经由他个人独特的人气灌渗了的大自然。棱罗眼中的大自然,是一个静美、恬淡、纯净、悠闲、自由的大自然,寄寓了灵与肉的简朴、简单而且富有的生活方式。爱默生心中的大自然,却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被升华了的,甚至蒙上了说教性的大自然。
杨文丰认为,绿色文学的绿色意识,并非仅仅是保护环境(自然)的意识,也并非仅仅是人与自然“和美相处”的意识,除了对自然的忧患、护卫意识外,绿色文学还有一种对自然的朝圣情结,使命意识。具有使命意识的作家,必能化忧患为动力,“以笔为旗”,为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使人类和自然均有更好的明天而献身。
采写:彭勇珍 朱文华 刘洋
摄影:江元威
编辑:明池
校对:张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