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湖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要练习咏春拳和醒狮操。
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的射艺课程。
市惠南学校将京剧艺术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学校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具有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美育则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体育与美育往往“让位”于文化科目教学。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
其中,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文件提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关于美育工作,文件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
日前,惠州日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所学校,看到了武术、醒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内蓬勃开展,京剧、影视等美育课程走进课堂,在深化和拓展体育、美育的内涵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体育
汝湖镇中心小学:武术、醒狮在全省小有名气
在惠城区汝湖镇中心小学,每天早上7点半,孩子们便来到学校开始每天的咏春拳和醒狮日常训练。学校咏春拳馆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咏春拳,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武术文化和武德精神的深厚内涵。操场边,几十名武术、醒狮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老师指导下练习舞狮动作:上双腿、单腿、夹腰、上背……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在长凳上练习一些高难度的舞狮动作。
“运动使我快乐也带给我健康体魄。”该校学生黄文俊说,选择学习武术醒狮,一方面是传承武术醒狮文化,另一方面是可以强身健体。“醒狮表演比玩手机、打游戏好玩多了,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加入进来。”
“横戈百兽,推狮为首”。武术和舞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惠城区汝湖镇中心小学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建“三全育人”示范校为契机,把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实施“艺体2+2”项目的过程中,将咏春拳和醒狮定为学校特色教学项目,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汝湖镇中心小学校长罗健泳告诉记者,学校从2017年开始,在全校普及咏春拳教学,并让学生在体育大课间做武术操和醒狮操,学习和传承中华武术和醒狮文化。学校申报了东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了一间咏春拳馆,并成立了学生咏春拳社团和醒狮社团,通过倡导“传承武术醒狮文化,弘扬中华强者精神”,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如今,汝湖镇中心小学的武术醒狮社团在惠州甚至是全省可谓是小有名气,不少活动和比赛上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并获得不错的成绩。先后获得2018年广东省醒狮锦标赛二等奖,惠州市第六届、第七届传统武术比赛集体拳术一等奖、优秀组织奖,还应邀参加了客家情实践梦——全国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校长年会文艺晚会、2018年和2019年全国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活动(惠州站)、2018年惠城区端午节龙舟比赛开幕式、2018年“庆祝全国第十个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示活动暨惠州市第十九届体育节活动”启动仪式、2019年惠州市迎春长跑等活动的演出。
目前,该校还着手开展汝湖东江渔歌和舞草龙两个本土文化的传承。
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融合武术、射艺建大健康教育体系
五指放松聚拢,露出指尖肉脯,构成五瓣梅花形状,分别拍打八邪穴、百会穴、膻中穴、神阙穴、劳宫穴等穴位,在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除了做广播体操,这里的孩子还要做这种叫梅花韵拍操的养生经络拍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们有五大课程体系,其中一个是大健康教育体系,这是基于认知生命、身心合一,强身健体、修身养生,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形韵合一、形意合一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常务副校长张淳介绍说,该校的大健康教育体系就包括体育、武术、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射艺、梅花韵拍操、经络韵拍操以及阳光大课间。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践行“尊道贵德,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改革,该校系统、科学地组织引入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教育课程。其中,梅花韵拍操最大特点是集经典诵读与健康养生于一身。“梅花韵拍操通过梅花手势有韵律的韵拍和诵读经典的音波,振荡开启身体重要穴位,将阻塞及瘀滞的经络疏通,加快体内病气、浊气、阴气、邪气的清除,使人体炁机循环进入舒畅的正常状态。”
这里的孩子除了常规体育课外,每周还有1~2节武术课程。在学校每年的冬夏令营中,还会开设射箭、攀岩等课程。学校还建有射艺馆、太极馆、攀岩墙等体育运动设施。
美育
市华罗庚中学:将影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
8月16日,由珠影艺术教育中心与市华罗庚中学合作拍摄的校园微电影——《人生的选择题》正式首映,在惠州校园中引发不小的反响。
《人生的选择题》讲述了这样的一故事:主人公程嘉健面临着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倘若能在这场考试中拿下年级第一,他便可获得一笔不菲的奖学金。但与此同时,他也面对着一个强劲对手。围绕着谁能争夺第一,两人展开角逐。就在考试当天,程嘉健发现在考场的桌子上刻着一道题的答案。随后,他陷入了抄袭答案的挣扎中,而关于诚信的考验也随之展开。
作为影视艺术教育进校园的一环节,校园微电影展现出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自2020年6月《人生的选择题》拍摄启动后,市华罗庚中学师生踊跃参与,从选角到练习、从摄像到剪辑,百余名华中学子积极参与其中。珠影艺术教育中派出一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暨南大学等校的教师,为学员提供专业的训练和支持。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双方共同打造出这一主旋律微电影。
此次校园微电影的成功拍摄,意味着市华罗庚中学在引进社会资源加强影视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特色办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10月起,该校以“影视艺术教育进校园”为契机,将影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让影视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与学科资源深度融合,探索市华罗庚中学的特色教育新途径。今年9月18日,市华罗庚中学“影视人才孵化基地”揭牌,该校将加强与广东珠影艺术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合力打造“传媒办学”模式。
影视教育是该校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的一个缩影,此外,该校的钱鼓舞、美术教育等课程都特色鲜明,共同搭起该校美育体系。
市惠南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每周一节京剧课
走进市惠南学校,教学楼走廊上方,挂着一排排精心制作的京剧脸谱,营造出浓浓的戏曲进校园的氛围。在学校艺术长廊,设置了专用的京剧宣传栏和展板,向学生们普及京剧知识的同时,图文并茂地介绍学校京剧社团——国粹风韵社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吸引着对京剧有兴趣的孩子参加。
据介绍,市惠南学校在2014年初成立国粹风韵社团,经过6年努力,京剧艺术已面向全校师生铺开,逐渐形成“一校一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除每周四下午固定开展国粹风韵社团活动外,普通音乐课堂和学校大型活动,都加入京剧艺术元素,学生们不仅能看到精彩纷呈的京剧节目,还能在音乐课堂中学习到关于京剧的知识和经典唱段。
市惠南学校团委书记兼艺体办主任陈妍告诉记者,学校目前不仅拥有京剧专用课室和京剧活动室,还聘请国家京剧二级演员杨萍老师担任京剧教师,每周定期来校教学生京剧,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激发学生对国粹的喜欢与热爱。目前,国粹风韵社的团员已完成了很多经典的京剧剧目,如《卖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沙家浜》选段《智斗》、《穆桂英挂帅》、《智取威虎山》选段等。并经常受邀登上各种大型活动及比赛舞台,先后获得广东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戏剧专场二等奖、首届珠三角少儿京剧展演春蕾奖等奖项。
“音乐科组的老师自发组织起来,一起研习京剧艺术,开展课题研究,将京剧艺术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陈妍告诉记者,学校专门开发了京剧校本教材,三至六年级每周都有一节京剧课,向孩子讲授戏曲知识,提升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与爱好,欣赏和学唱经典京剧唱段,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艺术审美修养。
近期,惠南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在空余时间都忙着练习跳戏曲广播体操,以备战即将开始的学校戏曲广播体操比赛。“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戏曲广播体操比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增加了老师组别的比赛。”陈妍告诉记者。
当广播体操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结合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惠南学校在大课间融入戏曲元素,特别指定了具有惠南特色的“戏曲广播体操”。这套“戏曲广播体操”分为十节,每节的动作都融入中国戏曲元素,潜移默化地将戏曲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在课间齐跳“戏曲广播体操”,既锻炼了身体,又普及了戏曲知识,受到学校师生喜爱与热捧。
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道德根文化教育集团总校长、惠州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校长林炳红认为,艺术教育必须抓住敏感期,让孩子具备艺术涵养和素养,为多彩人生奠基。
在艺术教育方面,惠州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也很有特色,该校基于直觉、灵感、想象力,右脑慧性保护和培育,以及艺术教育敏感期,为多彩人生奠基的大艺术教育体系包括音乐、乐器、舞蹈、国画、手工制作、甲骨文慧画、书法。“我们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每位学生毕业后都能学到1-2项艺术特长。”
该校还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比如开设甲骨文慧画课程,让孩子通过画甲骨文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能尽可能地保护孩子们的慧根。
该校常务副校长张淳介绍,为了贯彻落实学生大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惠州市文星传统文化学校早在2014年就开始对艺体类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学科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保持艺术特性,展示个性风采。“比如期末对书法的评价,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考级评价方法,学生通过考级后,还会获得相应的证书。”
来源:惠州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