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承古韵,乡愁寄纸鸢。
10月25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了节庆“叹”非遗——“九九重阳 飞鸢辞青”重阳节系列活动。两场“解码非遗”体验课接连呈现,让市民深度体验重阳节习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阳江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玉琴示范风筝制作
民间历来有重阳节登高放风筝的传统习俗,风筝制作历史悠久,民谣中早有“九月重阳考鹞高”的描述,清代竹枝词里更有“纸鹞参差万影交”的盛况描绘。
活动当日上午,省非遗保护中心邀请阳江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玉琴来到现场,教学风筝制作手艺。
梁玉琴生长在一个风筝世家,得天独厚的家族传承和风筝文化的熏陶使她从小就沉迷于风筝的制作,并在此后荣获多个奖项。梁玉琴首先和现场的观众分享了阳江风筝的起源历史与制作技艺,随后亲自上阵,指导家长和孩子们实际制作阳江风筝。
绘制风筝
阳江风筝是广东地区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一枚小小的风筝,寄托了制作者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殷切思念。
制作风筝的过程并不简单,繁琐细碎的材料需要细心黏合整理后才能变成造型美观、形神兼备的阳江风筝。现场的大人小孩们分成两人一组,一个黏合骨架和纸面,另一个则在旁边帮忙稳定形状。
现场不少大人埋头和手头的两根小竹棍“苦战”,样子比小朋友们都投入。
绘制风筝
刚上小学的元元告诉小南,她刚刚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述过重阳节的历史,今天打算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带回家,邀请爷爷奶奶一起去户外放风筝、赏秋景,共度重阳。
九九催秋意,灰塑蕴常安。
重阳节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灰塑作为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民间美术艺术价值。
活动当日,灰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来到非遗中心讲述灰塑的故事。邵成村1979年开始随父学习灰塑技艺,多年来参与制作了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灰塑,成为广州地区古建筑灰塑工艺界新一代的骨干。
邵成村为灰塑上色
邵成村在活动中不仅与市民分享了灰塑独特的文化寓意,还共同开展了以“桃子”为模型的灰塑文创彩绘体验活动,手把手教学指导现场的家长和孩子们为灰塑上色。
灰塑作为岭南传统工艺代表,曾广泛运用于祠堂、寺庙、民宅等建筑中,装点了老一辈的日常生活。观众们在现场精心地为“桃”型灰塑装点色彩,将自己对家中长辈健康平安、幸福长寿的美好祝愿寄托在这一方灰塑作品中。
灰塑上色
“上色由浅入深,不要贪多,颜色刷4道是最适合固化颜料的次数,多了反而会浮在灰塑表层……”邵成村挨个检查孩子们的作品,并耐心地一一指点。在他的指导下,这些简单的灰塑作品的颜色都有了些许层次,看起来像模像样。
主办方介绍,“节庆‘叹’非遗——‘九九重阳 飞鸢辞青’”重阳节系列活动旨在让人们重拾重阳传统民俗的记忆,打通非遗走向现代生活的道路,让传统文化借助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
【撰文】孙羽嘉 黄楚旋
【通讯员】路梦瑶
【图片】主办方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