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摄
茂名网讯 3个月前,记者在信宜贵子街上行走时,不经意间发现,一位穿着短上衣的爷爷在一台看起来旧得发亮的衣车(缝纫机)上工作,正在缝制着衣服上的一个部件,像是流水线式的工作。
老人,老缝纫机,这个画面深深地吸引着记者。3个月来,这影像一直在记者脑际萦绕。10月21日,记者决定再进贵子,与老人家来一次深度聊天。
李善浩和老伴都有一身裁缝手艺。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摄
再访老人家,记者发现他家还有3台使用很久的衣车,其中一台是打边机,都是木质的车床面板。看来老人家与衣车有着浓浓的故事。
老人家姓李,名善浩。话匣子刚一打开,老人家就说出一句让记者很震撼的话来:“有今天的好生活,得感恩这个社会,我教子教孙都要听党话,跟党走”。这话像是从一位老干部口中说出来的,让记者对老人有新的认识。
年逾九旬的李善浩老人缝制衣服仍然手脚灵活。
李善浩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李善浩老人出生于1930年,出生地是邻镇茶山,小时候在茶山生活,过着山区人艰苦的农耕生活。大哥是一位教书先生,他就跟着哥哥读了几年书。1949年后,他就来贵子谋生(伯父在贵子有间铺),于1951年结婚。其岳父是一名裁缝,他也就跟着学裁缝。当地成立“衣缝社”后,他与妻子就带上自家衣车,成了其中一员。他常被当时的“二轻局”领导派上信宜,甚至是去湛江学习车衣技术,很快就成了一名师傅。“衣缝社”解散后,他与妻子就将衣车搬回家,在自家重开裁缝店。
老人常用的这部衣车,车头、车脚上的标识都是英文的,车床是木质的,旧得油光锃亮,很有历史感。“这台衣车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从‘新洲’带回来的。”老人如此说。细问才知道,老人家所说的新洲就是新加坡。原来这台衣车是当地华侨从新加坡带回来,1951年他用了37担谷换来的。此车在别人手上已用了很长时间,估摸此车的使用时间至今已有近百年。与李家相邻的一位同是开裁缝店的大叔走了进来说,这台衣车是当地最老的一台在用衣车。
老人讲话轻声细语,很有条理。聊到他家的发展史,他向记者介绍了其家族先祖什么时候从甘肃迁到福建,什么时候先人从福建迁到信宜钱排镇松木寨,何时祖公又从钱排迁到茶山镇的榕垌坑子口村开枝散叶,他记得非常清楚。对记者所问的问题,他不用重复问,都能准确理解记者所问。
老人说,当年成立“衣缝社”时,他与妻子就带着家里的衣车去参加。“衣缝社”解散了,他们就回来自己干,始终听从政府的安排,政府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在他的谈话中,记者感受到他老人家对当年“二轻局”领导派他去学车衣技术的感谢之意,对这个社会的感恩之心。老人的四个儿子都在城里工作生活,孙辈也已成才,有在电视台工作的,有在公安局上班的,有在航空公司上班的,也有在建筑公司上班的。对老人儿孙们的工作生活,邻里们说起来,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人说,近来他已很少车衣服了。记者才发现,剪台上、货架上摆放的布料比上次见到老人时少了很多,整理得较为干净。平时老人与妻子二人在家,生活自理。他们不抽烟不喝酒,主要是煮粥吃,肉类少吃。平时也不走远,主要是在家中走动走动,外出散步也不走远。在信宜城区工作的儿孙们工作之余就回家看他们两老。
采访过程中,老人一再请我们喝茶。在一张小桌子上,一套茶具摆放整齐,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可见他是爱干净之人。
来采访前,记者脑海中是一位老人在百年衣车前车衣的影像;采访结束返程时,记者的脑子里却萦绕着老人所说的“教子教孙都要听党话跟党走”这句话,挥之不去。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光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