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金子之巅~2020金子山重阳登高文化沙龙(一)

连山发布
+ 订阅

《重阳节随想》

杨多彩

重阳节将至,各地高山尤其是金子山纷纷可见登高望远祈福的游客身影。在高山之巅,俯视祖国美好江山,让他们忘却了工作和生活的烦扰,尽情享受洁净的空气负氧离子和赏心悦目的大自然美景。与此同时,人类的活动也让大自然热闹起来,那么,大自然会如何对待这些来客呢?这让我想起连山县志有关对金子山的一段描述。

1928年,时任连山县长凌锡华亲自主修并带头捐款赞助的《广东连山县志》出版了,在记载金子山时有这么一段话:“上有石池,四时不涸。旁有桃李二株,盛夏熟,芬芳袭人,采而食之,不觉饥。或私携至下山,则风雨骤至,弃之复霁。故谚有‘巾子山上桃,能食不能挑。’”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以前金子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池,池里的水一年到头也不会干涸。水池旁边有一棵桃树,一株李树,盛夏果实成熟时,散发出一阵阵迷人的芳香,采摘吃了能驱除饥渴。但如果把果实摘下想带下山,好端端的天气会突然刮风下雨,但如果将水果放下来不占为己有,天气就会复晴变好。所以金子山诞生了一句谚语:“巾子山上桃,能食不能挑。”

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情况并非偶然,连山上帅尖山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座山长有野生茶,叫仙茶,因为这种茶特别好喝,再加上尖山险峻,卖价挺高,因此常有一些胆大的人冒险上尖山采茶。这座山顶有很多石板,像一张张仙人桌,一株株仙茶就围绕石桌而生。但有一株仙茶王不是长在石桌旁,而是长在石桌板面的中央位置,石缝里的泥土养育了它,因少人采摘而长得很粗壮。为何仅仅是它少人采摘呢?因为人跳上石桌采摘到一半后,头顶上好端端的天气会飘来一团乌云,并刮起大风,看起来就要下大雨一样。但等人离开后,乌云会慢慢散开,有时还会出现彩虹,静静照耀着这株大茶树。很多采茶人有过类似遭遇,所以,那株茶王,没人能把它全部摘完。这个现象传开后,采茶人在那株大茶树采摘到一半,就自觉离开了。

连山两座高山的神奇自然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个人认为,是大自然用她神奇、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方法,劝导人们不要贪心。比如金子山上的桃果和李子,你口渴了,肚子饿了,摘来果腹即可,不要继续占为己有,吃不了还要兜着走。因为高山顶上就这两株可以缓解饥渴的果树,你全都摘回去了,别的有需要的人吃什么?要多为别人着想。又比如上帅的仙茶王,也同样道理,大家都经过千辛万苦才爬上险峻的尖山采茶,你一个人独吞了,别人就空手而归了。虽然有其它茶叶,但物以稀为贵,尖山顶的茶叶质量最佳,那株茶王的质量更为上乘,所以大自然用神奇的力量教导人类:别独吞,要采而有度。

这在当今社会也是有关联和启发意义的,很多人喜欢在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中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尤其是重阳节将至,人们纷纷登高望远,笔者借连山两座高山的神奇自然现象,希望广大游客不乱扔垃圾污染环境,不攀折花草破坏自然,不乱涂乱画,做个文明出行的好游客,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独坐金子山》

金冠宇

我坐在金子山通天顶的石头上,这里海拔1417米,视野所至,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像海浪奔涌而来,一重重,一片片,泛着绿色的光芒。这种感觉与坐在海边的石头上看海极为相似,只是山风并不像海风那般温柔,它凛冽又霸道,把我的秀发吹得凌乱不堪,刚刚登山的一腔热血,也被逼得从身体里往外跑,渗过皮肤,浸出汗水,像果冻一样黏糊在衣服上。我裹着外套,紧紧地坐在石头上。

金子山的通天顶,其实就是几块巨大的石头堆,它们年深日久,饱经风霜,坐在这些石头上,感觉正被历史硬硬地咯着屁股。山顶布满了被风化的碎石,有好事者便把这些碎石垒成小宝塔的形状,摆弄得像祭祀的神台,徒增添一份神秘与幽深,以至于坐在这里,都要心怀虔诚,肃然静默,怕大声喧哗惊动了神灵。

山风从耳边潇潇而过,渐渐地云开雾散,阳光从天空的漏斗直灌而下,它看似温柔实则凌厉,把眼睑打得刺疼。我努力睁眼,望向这辽阔得无边无际的群山,眼泪却忍不住爬了出来。当你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时,面对蜗居的四周也许会觉得世界好像唯你独尊,但是当你坐在这样的高山之巅,感受世界的广阔与无限,只会觉得人生如朝菌蟪蛄,又短暂又渺小。

也许是我的脚步过于急切,也许是清晨的浓雾遮挡了视线,当我回想刚刚登山的过程时,竟有点恍惚了。我想我应该是从一处明艳走向一截幽深再走进一段迷蒙最后走出一片清朗!就像是从电影的各个幕景中穿行而过,让人迷糊又清醒,如梦又似幻。

本想着在暮春时节,来看山花烂漫,莺飞草长,却不料遭遇一夜寒流,措手不及的我被冻得瑟瑟发抖。即便是土生土长在这片壮乡瑶寨的我,也着实看不透金子山的高与寒,以及它的变化无穷。

从山脚一路向上,有盛开的野花,有青翠的竹林,有绿树清溪,有飞流怪石,有峭壁天梯,有逶迤山脊,有俊朗山峰,但是他们通通都没有停留在我的脑海里,现在当我回味过程时,我只感觉自己仍被云雾缭绕,有种飘飘欲仙的醉意。是的,我迷恋上了金子山的浓雾。虽然想象中的风和日丽被冷风细雨取代,但我却因此而意外收获了别样的风景,窥视到了金子山另一番的面貌。

这雾从天梯脚下而起,漫延整段山脊。一开始,它柔和得像面纱,我们径直向上,它便轻轻地迎面扑盖而来,瞬间把我们变成那披着头纱的新娘子,我们脚步轻快,内心欣喜地迈过初恋、爱情、婚姻这三道爱的天梯,浪漫地憧憬着那未知的美好。

渐渐地,雾气开始变得迷离,雾气氤氲中,我们的脚步开始变得凝重。迷雾慢慢地,紧紧地把我们包裹着,像是要为我们披上一身袈裟,使我们像那朝圣的信徒,带着满身的信仰,一步步坚定地登向神灵的山峰。

再后来这雾愈发地厚重,直到与流云融为一体,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犹如盘古开天辟地前的混沌又纯粹的状态,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处。然而不知是流云、雾气还是山风?让肌肤感受到一丝丝的湿冷清凉,以至于清醒地发现自我的真实存在。眼前开始有东西翻滚萦绕,是风动、是云动、还是雾动?我侧耳细听,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清晰又明朗,坚定又沉着。

从浓雾中穿行走向清朗的山峰,就如同完成了一场从黑夜走向黎明的心灵对话,当站在最迷茫的境地,当一切都无可触摸时,唯一可以守候的便是那份沉静的内心。

金子山标志性的石头山顶,曾经深深地烙在我年少的记忆里。第一次听说金子山,是有一天听见姐姐与朋友们商议说要来一趟毕业旅行,大家商定要爬金子山。那时的金子山还是一片荒芜,但是青春的荷尔蒙正需要通过挑战极限来释放,我看到他们眼中荡漾的激情,像火焰一样热烈。作为一名跟屁虫,我当然不愿意错过跟着姐姐的每一个机会。但是这次她竟然瞒着我,等我发现的时候,却是看到一群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坐在高山之巅一块险峻的大石头上留下的合影。他们青春的眼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风停留在他们舞动的秀发上,年轻的脸庞神采飞扬。我深深地向往这样的绽放。

我想,我刚刚急切的步伐,一定也是为了完成这个年少时的向往。现在,当我坐在他们曾经坐过的那块石头上,我的心中滋生出蓬勃的生机。虽然不再年少,但是从一步步的攀登,一次次的喘息中,我闻到了青春的气息,那最美的风光注定是青春的向往,就像峭壁夹缝里的花,再艰难也要绽放,这绽放是她一生的使命,呼吸的理由。刚刚,我在青春的路上行走,逾越极限,只为了沿途有满眼绿色的生机来抚慰,这一切让我无比快乐!

现在,当我坐在这里瞭望群山,我的脑海无限放空,放空到仿佛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就在峰峦的背面朝我露出半张脸。这是一张美好又朦胧的脸,隔着传说的面纱,隔着每个人各自的想象。我于是希望山风可以吹得更猛烈些,让浮云抖落遮蔽的那个秘密--皇后峰。

相传在金子山山麓的东南侧,有一个叫做李糖寨的地方,出了一个叫做李唐妹的女子。她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得了一种全身皮肤溃烂的怪病,幸运的是寨子附近有一口山泉,李唐妹天天到村边的山泉洗澡,长此以往皮肤病竟然好了,不但皮肤比原来的更加白嫩,而且长得也越来越漂亮。但由于双亲相继去世,孤苦伶仃的李唐妹几经辗转,最后流落到广西,被当地土官收为养女。

只要是传说,几乎每个主角出场的时候,身上都有着一致的灰头土脸的人生布景。李唐妹的前半生,就是在传说和神性的糅合中逐渐清晰明朗,并在千百年的传颂中,成为这片壮乡瑶寨从古至今的女儿。

但是这个带着清朗山色,含着玉润水质的女子,却在叛乱中被朝廷军队俘获送进了皇宫。在登记入册时,因“蛮中”“李、纪”二字同音而误登为纪姓,从此李姑娘变成纪姑娘,这个背井离乡,孤苦一人的瑶族沙腰妹,成了一名普通的宫女。

至此,传说变为史实,纪姑娘因警敏通字,被命守内藏,帝偶行内藏,她应对称旨,帝悦,幸之,遂有身。……不久生孝宗……纪妃暴薨……孝宗即位,追溢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康圣纯皇太后。

没有任何的传说与神行的袈裟保护,李唐妹的后半生成为一部短暂又残酷的宫廷争斗史,在历史廖寥几笔的记叙中,让人看到的是事实的冷峭和艰辛。这个美丽的莎腰妹有灰姑娘般的身世和际遇,却没有灰姑娘般美好的结局。童话可以像轻盈的山风,温和柔顺能抚慰人心,但是历史却注定是凛冽的山风,狠辣而不留情面。

我坐在金子山顶上,遥望皇后峰的方向,山林、稻田、村庄生动又空远,在诗意的土地上,我相信人们肯定愿意用传说的智慧光环来照耀事实的险峻,因而,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质朴的壮乡瑶寨人们,依然叫李唐妹,李唐妹,而不是纪妃或孝穆皇太后。

重叠的群山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摆在案前,山风正把它一页一页地翻阅,面对历史的沧桑,金子山犹如一名缄默的智者,正波澜不惊地惯看春风秋月,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片青山中,坐着一个渺小的人影。

那人,是李白。

他独坐敬亭山上,与自己对话: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最伟大的艺术,无不在最大的孤独里,实现了自我完成,就如同佛教徒的闭关面壁,孤独也是一种修行。

我不是诗人,可我也学着诗人的样子,独坐金子山,感受这旷远浩大的寂寥与孤独,以期许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

编辑 / 岳忠圣

责编 / 王美君

编审 / 孔志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