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奔康——清远记录

清远三农
+ 订阅

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清远被冠上了“邻近金三角的寒极”这顶帽子。集“老、少、边、山”为一体的清远,为摆脱这顶帽子不懈奋斗,筚路蓝缕,历经18万石灰岩地区贫困群众大移民、试点全国扶贫开发试验区、扶贫双到、精准扶贫等多个阶段,正前行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道路上。

异地搬迁扶贫

十八万山民搬出石灰岩地区

皇宫新村、阳光移民新村、明联瑶族新村、珠海明珠新村、庆忠新村、世铿新村,这些分布在清远南部地区及广州花都境内的移民新村,还在向后人诉说着一段移民大搬迁的沧桑历史。

1995年10月11日,全村60户村民共计382人,从号称“九十九山崆,天下之穷处”的清新县(现清新区)白湾镇(现并入石潭镇)搬迁至太平镇新址,开启了清远18万石灰岩地区贫困群众大迁移的序幕。

清远开启一段上个世纪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有着现实的无奈。粤北清远、韶关两市的清新、阳山、连南、英德、连州、乐昌、乳源等七个县(市)47个乡镇是全国十八片贫困地区之一,1985年的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据省有关部门1993年的统计,全省当时有200万人没脱贫,清远就占100万;全省有20万人没解决温饱,清远就占了10万人。而这10万人中绝大部分居住在石灰岩山区。“雨水不留草难长,渴死麻雀摔死蛇”是当时村民最无奈的感叹。

历经多年,清远最终成功实现18万石灰岩地区山民的异地搬迁。所有搬迁出的村民,无论是在居住、出行、就学、就医等生活服务上,还是在谋职就业上,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享受便利的生活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发家致富。

与18万山民大迁移一起落地的,还有“广东省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这一创新扶贫政策。199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距离清远市区约6公里处的龙塘镇辖区内,划出9.6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扶贫试验区”,北部山区政府可享受扶贫试验区税收收入,山区贫困群众经技能培训后安置在此就业。清远以此为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打造出如今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清远“扶贫试验区”的建立,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贡献了一系列经验。从过去“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与“输血”结合的扶贫;从“体内造血”转变为“异地造血”发展。从过去单纯靠上级拨款办企业,到按经济规律办,参与市场竞争,敢于负债经营;从过去封闭式扶贫,到依靠改革开放,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国际大循环,走外向型发展道路。

▲连州市丰阳镇畔水村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聚焦产业发展,打造“产业帮扶+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

扶贫双到

响彻全国的清远扶贫经验

通过异地搬迁与“扶贫试验区”的建设在全国扶贫工作中闯出一番天地的清远,进入新世纪的首个十年,同样为中国扶贫工作输出了自己的经验。

2007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深入清远调研扶贫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曾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鲁小鹏仍记得汪洋当时给清远扶贫工作提出的两道命题,一是扶贫开发工作可否创新形式,采取“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做法;二是希望清远探索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此后的扶贫工作推进中,清远也积极围绕这两道命题进行探索,成为了“扶贫双到”策源地。

作为扶贫“双到”的发源地和先行市,清远通过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形式等四个创新,解决了“扶谁的贫、谁来扶贫”的问题;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参与、整村推进、自主互助、机制保障等五项举措,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通过构建政策保障、产业开发、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社会帮扶、考核激励等六大机制,解决了“稳定脱贫”的问题。

此后,清远还将扶贫“双到”与农村综合改革、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结合起来,汇聚扶贫攻坚合力,进一步形成“清远模式”的扶贫开发工作经验,并让贫困户从扶贫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扶贫双到时期新建的连南瑶族自治县的连水移民新村。

清远扶贫双到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2014年初,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到清远调研,对清远“双到”工作采取的工作举措和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务院扶贫办督查组两次到清远检查建档立卡工作认为连州星子镇联西村是广东乃至全国的优秀样本。

广汽集团驻连州星子镇联西村扶贫干部夏强将企业管理经验运用到扶贫中,一个村委会就是一个企业,村委会管辖的11个自然村即是车间,村民小组长就像是班长,村民、贫困户则是员工,按照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精准式扶贫。扶贫工作组还将贫困户脱贫方案细致化,为贫困户制定可量化、看得见、落得实的具体措施。清远这一经验的推出也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连州星子镇联西村成为全国建档立卡模式的优秀样本。

精准扶贫

扶贫措施精准到户

经过两轮扶贫“双到”,清远连片的贫困地区已经消灭,但呈点状分布的贫困户仍是“攻坚难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此后,清远跟随全国各地其他贫困地区一起,进入到精准扶贫这个崭新的阶段。

精准扶贫何谓精准?哪个村贫困就帮扶哪个村,村里哪户村民贫困就扶持哪一户。谁适合做什么就扶持做什么,每一项扶贫措施都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制”。

在今年6月迎来美月西瓜畅销后,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第二波新种下的西瓜苗再次结出果实,近期将成熟收获。

▲6月11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两位村民给大棚内种植的西瓜打侧芽。

作为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近年来连樟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多点发力,不仅引入村级产业企业,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茶产业深加工高科技示范园、麻竹笋深加工基地、油茶加工厂等一批产业,还整合利用山林和土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融资入股收取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取得大幅增长。2020年上半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逾一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520.22元,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的不足5万元到2020年预计可达到200万元。

驻村扶贫工作队给阳山县阳城镇鱼水村贫困户钱木森量身定制的帮扶政策是种植西洋菜。从2018年钱木森开始在鱼水村态保西洋菜专业合作社承包管理西洋菜,合作社将西洋菜种好、提供肥料技术,他与妻子只需管理即可,每亩一年最多可增收1万至2万元。今年,他从承包6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亩,管理13亩西洋菜一年可以增收十余万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精准扶贫阶段,清远大力发展清远鸡、柑橘、茶叶等优势主导产业和连州菜心、阳山西洋菜、英德麻竹笋、清新桂花鱼等特色产业。截至今年10月12日,全市累计建设产业扶贫项目15.32万个,落实村级项目8111个、户项目74万个,带动31814户贫困户增收,实现户均产业增收5983.51元。

▲我市大力推动产业扶贫,支持扶贫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除了产业扶贫,我市还以广清对口帮扶为契机,积极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打通扶贫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相继创立了“清远农家”公共品牌,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起清远市消费扶贫专馆,在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建设起清远市脱贫攻坚产品展销馆,展销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

在鼓起贫困户钱袋子的同时,清远还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美化贫困村人居环境。

如今清远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各级帮扶单位及其驻村干部、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大力帮扶下,有效地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除了广州、省直部门共帮扶我市236个贫困村外,我市自身帮扶25个贫困村,并对261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对847个分散村由县镇两级选派干部驻村,确保贫困村与分散村均有单位帮扶和干部驻村。

▲连州联西村驻村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在烟叶种植基地查看烟叶长势。

我市还深入推进“百企扶百村”“万小企扶万农户”“冬日暖阳”等活动,全市有108家企业与连山、连南两县114个行政村进行了结对帮扶。自举办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十年以来,全市累计接收捐款7亿多元。

截至2020年10月12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4530户124049人均达到脱贫标准,261个相对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条件,有劳动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13.96元。2019年我市扶贫数据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当年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市获得了“好”的等次,连续两年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城乡融合发展

发力广清接合片区建设

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如果说此前清远农村发展的参照对象还是农村自身的话,那么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启动,一场农村追赶城市的竞赛正在清远广袤大地上拉开帷幕。

10月9日上午,英德市黎溪镇大围村和福龙围村“一村四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广清结合片区连樟样板区首批“一村四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开业运营,标志着我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有了新进展,进入新阶段。

村民可以将闲置的资金、房屋、土地等作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调配、运营,合作社通过资金互助收益、资产经营收益、农资集中采购收益等多种方式盈利,盈余按照一定比例用于社员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及村庄公益事业的发展,其中用于长者社员养老分红占比最大。在“一村四社”的基础上,再以乡镇为单位把“一村四社”联合起来,形成“一村四社”联合社体系。

▲10月9日,英德市黎溪镇大围村和福龙围村“一村四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举行揭牌仪式。

201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广清接合片区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覆盖范围包括广州市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英德市连樟样板区。

清远也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改革探索,重点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清远的这一系列探索也在不断丰富全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经验,并获得广泛认可。

成立清远市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广清空港产业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清远揭牌、广清两地首批消费扶贫基地挂牌、爱伯馨香料等8个项目入驻广清产业园、英德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揭牌、腾讯清远高新区云计算数据中心等5个重点项目开工……自国家发改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以来,广清两地合作更加频密,以进一步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

连樟样板区首批“一村四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亮相只是广清接合片区建设的一个小高潮,在更多领域的试验也在推进。

在9月25日举行的广清一体化引领生态发展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清远公布一组全新数据:2019年,清远完成梯度转移珠三角项目60个,产业共建亿元以上项目29个。截至今年9月25日,广清园累计签约工业项目209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8个,计划总投资近700亿元,投(试)产项目53个,在建项目41个,筹建项目20个。广清两地产业合作步入一个新高潮。

同一日,广州、清远两市就医疗保障业务进行了对接签约,宣布从今年11月起,广清两地参保人可实现医保无障碍转移,广清两地医疗保障一体化再传捷报。试验区并非唱“独角戏”,广清两市互动频频。例如,在9月30日举行的广清两地座谈会上,“共同建设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正是双方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

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前,清远正携手广州,谋定而动,在产业发展融合、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迁徙便利化、农地改革精准化等多个领域,展开先行先试。

来源:清远+

编辑:山月

校对:彩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