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志愿军老战士回忆往事:踏上战场就没有考虑过生死

国防瞭望
+ 订阅

4位志愿军老战士回忆往事:踏上战场就没有考虑过生死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广州市老人院,老人们聚在一起,收看纪念大会。在院内,有4位老人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提起往事,志愿军老战士们感慨,当时踏上战场,就没有考虑过生死,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一代学习英雄精神,发挥才干,努力奋斗。

图2

萧世光:前途不考虑,只想把青春献给祖国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今年89岁的萧世光唱起志愿军战歌时,一腔热血依然沸腾。1950年,年仅18岁的萧世光考上大学,但他毅然响应号召,投笔从戎,成为前线空军指挥所的一名指战员。他说:“前途、大学、工程师,这些我统统不考虑,只想把青春献给祖国!”

萧世光还动员了同桌一起参军。两人共赴战场,从同桌变同袍,并且都从战场上平安归来。浓浓战友情,至今持续了60多年。

入朝作战第一天,萧世光就遇到了美国战斗机的狂轰乱炸,情况十分危急。直面生死,萧世光焦急万分,心想着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幸好队伍里有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指导大家迅速寻找遮蔽物隐蔽。待到敌机离开,清点人数及物资,没有丝毫损失,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萧世光所在的部队,需要带着雷达设备行动,目标非常大,平时只能驻扎在山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子住,一路行军,我们就睡在雪地里,随便找些松枝往地上铺一铺,加上一层被子就睡下。”

经历3年战火,萧世光从战场上归来,先后在番禺区当过工人和教师,最后回到家乡成为一个农民。低调朴实的他,很少谈及战争经历,亲友邻居也是近年才得知他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面对别人的称赞,老人说:“我不是英雄,只是普通的兵。”

骆兆宏:血战上甘岭,越战越勇往前冲

想起那段历史,88岁的骆兆宏,印象最深的还是上甘岭战役。他所在的团,激战七天七夜,两千多人上战场,只剩不到一半人回来。“打仗不要怕,要往前冲!”

在冲锋陷阵时,骆兆宏的左腿不幸中枪,这颗子弹一留就是8年。收看纪念大会时,昔日景象浮现在老人眼前。

“很多人在战役中牺牲了,我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骆兆宏感慨地说,“应该让年轻人知道以前有这样的战争,现在的和平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骆兆宏

骆兆宏

陈锡权:唯一遗憾是没能给母亲尽孝

1951年,25岁的陈锡权从广州出发,来到零下20多度的朝鲜。作为铁道兵班长,陈锡权负责保卫的是连接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和后方的主动脉——清川江大桥。清川江大桥是朝鲜北部重要的交通要塞,志愿军的军需物资和兵员不分昼夜地通过这里运往前线。为了切断这条主动脉,美军先后派出多架飞机,对此处轮番轰炸。

每天,铁道兵都是在美军飞机巨大的轰炸声中,冒着生命危险,用铁楸挖地基、用箩装石头、用扁担挑重物,靠肩挑、背扛、手挖,修建起几条便桥,创造了一条被誉为随炸随修、此炸彼通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由于长时间在巨大的轰炸声中工作,陈锡权的听力受到严重损害。谈及这段冒死抢修道路的经历,老人激动地说,“我不怕死,唯一遗憾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因病去世时,没能陪伴在身边尽孝。”

陈厚光:从此没再觉得什么是苦、什么是难

对陈厚光老人来说,这段经历,同样难忘。1951年,不满17岁的陈厚光成为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出征前,他向党递交了“一切为了祖国、把生命献给祖国”的决战书,和战友们高唱志愿军战歌,雄赳赳地跨过了鸭绿江。“当时去朝鲜,就没想过要活着回来,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干’!”陈厚光说。

“战场上,带来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实在饿得不行就啃雪地里的松枝,渴得不行就嚼雪块解渴。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强烈的雪光晃得眼睛生疼,很多人都患上了雪盲症,什么都看不清楚。”陈厚光回忆说,“战友们咬紧牙关,彼此鼓励,用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下来。”

陈厚光说,战争教会他吃苦,让他从此没再觉得什么是苦、什么是难,“战争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没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抗美援朝打不下。如今的和平年代,青年一代尤其需要信仰!”

【记者】汪祥波

【通讯员】曹瑞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