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抗美援朝作战、年过八旬仍出门诊!我国皮肤科专家吴志华的老兵情结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10月23日上午,84岁的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吴志华教授出完门诊,下了班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打开电视,收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七十年前的回忆缓缓浮现在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眼前……

吴志华(左)与战友在朝鲜合影。

14岁参军出国作战

1950年10月,14岁的吴志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42军野战医院任护士、护士班长,几乎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战士。他曾参加一至五次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荣立三等功,获得的每个军功章都有沉甸甸的分量。

“当时我们整个部队的精神面貌非常好,一点都不害怕,真的就像电影一样,我们都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到前线去。”让吴志华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次战役,他所在的42军野战医疗一所救护站为了救护伤员,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往前冲,四周枪林弹雨、炮弹横飞。“有时一早醒来,离睡觉的地方20多米处就有炮弹炸出来的大坑。”

激烈的战斗中,护士排长张兴国、班长曾利生在抢救伤员中被汽油弹严重烧伤,不幸牺牲。护士吴小军护送伤员转后方途中,汽车被敌机炸翻而牺牲……“当时根本没时间想那么多,过去牺牲了就是牺牲了,只是感到吃惊心痛。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后,想起当年牺牲了的年轻战友们,回忆起当时的经历,顿时热泪盈眶。”吴志华含泪说。

吴志华年轻时留影。

设身处地为病人服务

复员后,吴志华怀揣着对医学的热情考入武汉医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63年毕业后奔赴甘肃省农垦中心医院服务10年,1973年调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抗美援朝三年的经历对吴志华影响深远。在他的理念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战场上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是战友关系,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这些理念也被他在临床中践行着。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曾收到一个重型天疱疮合并绿脓杆菌的患者,患者病情危重,创面的脓液臭气熏天。吴志华亲自扛着大澡盆,每天到锅炉房挑热水,加药给患者浸泡。经过3天的沐浴治疗,患者皮肤清洁,臭气全无,皮肤感染暂时控制。但由于患者创面较大,人工皮肤无处可得,吴志华提出要按外国的先进经验,按烧伤患者救治方法处理。当时科里克服重重困难,腾出一个病房作为无菌病房,医护人员亲手制作有烤灯泡的无菌护架,使患者渗液减少,清洁干燥。

患者家境贫寒,没钱交住院费。治疗期间,吴志华多次到检验科找多余的库存血,三次免费无偿输血给患者,在激素、免疫抑制双重治疗下,患者最终救治成功。

“吴老爷子对待患者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学生也是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他还经常跟我们讲起当年抗美援朝的事,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吴志华的硕士研究生、现任附属医院皮肤科医生马萍萍表示,自己从2011年开始跟随吴志华学习和工作,在近十年的相处时间里,吴志华的学术和处世对自己影响很大。

吴志华

年逾八旬仍坚持工作

作为广东医科大学皮肤学与性病学的奠基人,吴志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知人善任,不断推动本学科的发展。皮肤科初创时期仅有4名医师,吴志华不仅聘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还派出人员到美国、泰国、北京、上海进修深造。同时大力引进人才,皮肤科曾拥有多达10位硕士,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十分罕有的,在全院科室硕士比例最高。正是通过不断地培养及引进人才、关爱人才,科室的医教研工作获得了全面发展,使皮肤科进入全国先进水平。1994年开始吴志华招收皮肤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

吴志华主编参编了实用性强的医学著作46部。几乎每所高等医学院校、三甲医院都有吴志华团队的著作,全国大部分皮肤科医师都从这些著作中获益良多,有部分著作被一些学校指定为皮肤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用书,编著的《皮肤病及性病彩色图谱》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因此他被业界人士誉为“南吴北赵”中的“南吴”(“北赵”指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赵辩)。“我国绝大多数皮肤科医师是捧着‘南吴北赵’的书成长的。”中国医科大学何春涤教授这样说道。

如今,年逾八旬的吴志华仍然从事着自己所热爱的医学工作,坚持医疗、教学、科研不放松,老兵战斗未止,他依然在路上。七十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铸造了他的红色基因底色,由表及里,从未褪色。

【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周圆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