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半世纪,惠州这位“中国好人”用仁心坚守着责任

南方杂志
+ 订阅

一份责任

一生坚守

一世仁心

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半个世纪

他为村民看病约21万人次

解决疑难杂症约800人次

朱医生一辈子的坚持

就是那颗医者之心!

视频剪辑:陈冰青 刘家业

78岁,本是一个可以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纪,可朱保才却选择继续为任何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依旧每周上山采药,这个村子他一住就是一辈子,医生这职业他一干就是一辈子。日前,《南方》杂志记者在惠州惠东县安墩镇梓横村朱保才的家中,看到了“医术精良”“药到病除”多幅牌匾和锦旗,了解刚当选“中国好人”朱保才的感人故事。

使命担当

从小耳濡目染的朱保才,对医生这个职业非常敬重。在父亲的长期熏陶和指导下,1963年朱保才子承父业,正式开始行医,至2013年离岗整整从医50年,这一干就是整整半个世纪。

作为村里的赤脚医生,他坚持扎根农村为村民服务50多年,为村民看病约21万人次,解决疑难杂症约800人次。

朱保才上门为村民看病。(资料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实行“中西并举”,加上那时农村条件所限,非常缺医少药,村民一旦患病,往往得不到及时诊疗,生产大队决定挑选合适的人到卫校深造,回来后当赤脚医生。

由于朱保才有着良好的中医功底,各方面都比较适合,加上他勤奋好学,经过组织挑选和有关考试,他进卫校赤脚医生班参加进修和培训。学成之后,朱保才回到梓横当了一名真正的赤脚医生。

50多年来,他在基层卫生一线工作,不管是出诊看病、开药治疗,还是预防保健、卫生教育,都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朱保才医德高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为病人服务,深受村民信赖和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那时农村没有卫生站,一个医药箱就是朱保才的全部家当。他热情热心,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就算村民住得再远,晚上再晚,只要有人求助,他二话不说抓起药箱就急忙赶过去。三更半夜为病人提供上门服务,有时凌晨回到家,没躺一会又有病人登门看病,数十年如一日。

朱保才使用数十年的医药箱。

1986年,朱保才获得了惠州市卫生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

在当了赤脚医生二十多年时,朱保才得到上级肯定。1986年,他获得了惠州市卫生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并担任惠东县乡村医生协会石塘杉园梓横分会理事长。从那时开始,他深知自己的责任更重大了,他也因此习惯忙碌和享受忙碌。

医者仁心

“平时经常下乡给平民百姓看病,有什么事情打电话给他,打电话就会到位,很多人都找他看病,他肯干,有时候又不收钱,我们都对他很尊敬。”说起朱保才的行医故事,梓横村村民都耳熟能详,无人不晓。

附近找朱保才看过病的村民说:“记得小时候朱医生给我们吃六神丸、十滴水,细心解答病情,村民和他关系相当好,他从不以赚钱为目的,为残疾人、困难村民减免的医药费数也数不清,救人是他的根本宗旨。”

大约在20多年前,那时医疗条件还比较差,村里曾有一位9岁儿童患者,刚开始全身浮肿,小便不通畅,情况日益严重。到了医院检查才得知孩子患上了严重的肾炎,医院表明这种疾病难以根治,经过医院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却不见痊愈,家中又一贫如洗,家长不得已带孩子回家休养。

得知病情的朱保才一听立马背起药箱赶过去给孩子做检查。在检查完孩子身体后,先开点中药稳住孩子身体。回到家后,朱保才马上研制对应孩子病症的中草药,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转。可是两个月后又复发,朱保才又重新研制药材,就这样反反复复三次,陆续治疗到第八个月,孩子的病才得到根治。

治疗结束时,因给孩子治病,这个家庭已无法支付医疗费用,但朱保才并不计较,反而提醒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身体,后续需要什么样的配合。

虽然朱保才如今已是高龄,但精神矍铄。一个问题始终在记者心头萦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一条荆棘丛生的行医路上始终坚守、无私奉献?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对于走过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于能够做一名赤脚医生,为国家、社会做点奉献,我感到很光荣,我无怨无悔!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老年生活不让子女操心,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赤脚医生’。”

得到医治的病人家属送来牌匾。(资料图)

他甘愿坚守乡村,勤勤恳恳致力于基层卫生医疗事业,为乡村的人们带来福音;他走惯了山间土路、听惯了鸡鸣犬吠、惦记着邻里乡亲,留恋着这片乡情热土。这凡人善举,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的精神,却释放出非比寻常的力量,激荡起我们的精神共鸣。

本文责编丨刘树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