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主办的“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杨之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具有极其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他早年曾先后师从李健和高剑父,学习书法、篆刻和中国画。1950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徐悲鸿等名师的指导。1953年毕业后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工作,历任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等。
杨之光笔下的恩师高剑父
今年正是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将收藏的一百余幅杨之光作品分为“师承与出师”“历史的叙述”“讴歌建设者”“民族大家庭”“异域风情录”“优美的化身”“翰墨的印记”“火红的岁月”等八个单元。
与时代同行,反映现实生活,是杨之光先生逾六十年艺术创作的主线,也是他一生恪守的原则。
杨之光《九八英雄颂》
“我一直关注现实题材,感情的根和艺术的触角始终扎在祖国这一片热土之上,我的作品是与时代同步的。”1954年春,杨之光的第一幅作品《一辈子第一回》打响了他进入中国人物画坛的第一炮,描绘了新中国刚成立时,劳动人民站起来的动人场面。
杨之光的创作中,也可见到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探索。他的没骨人物画,就是这种探寻的结果。作为一个有着“岭南”背景的“学院派”代表性人物画家,他深入异域生活,大量地、自觉地进行着一些实录性的写生积累与印象表达,走出了一条突破中国画笔墨表现方式与西画造型构成之间隔膜的最佳路径。
杨之光《抢修》
进入暮年的杨之光,艺术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旅居在外的经历,则让他重新思考中国画之路,思考如何在光和色交织的背景中让人物突出。他甚至开始尝试如何通过背景来突出人物,进而寻求自我在艺术上的“蝶变”。
杨之光《水(舞蹈家刀美兰)》
杨之光笔下的没骨女人体写意作品,更是以严谨的态度,追求人物体态的准确,追求形神结合,真实地表现出女人体态的优美柔和、光洁温暖、肌体轻盈而骨力俱在的美感,更蕴含着作者审美意趣的健康活力和高贵优雅。
除了擅长的中国画之外,杨之光在书、印、诗等艺术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他常常用诗表达自己对画道追求的主张,“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两句诗就是其艺术创作的座右铭。
杨之光《临摹油画<撒布罗斯人>》
20世纪90年代末,杨之光先生把自己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635幅作品捐赠给了广州艺术博物院,而艺博院也为此设立了杨之光艺术馆。
这一大批作品囊括了杨之光1949年至1999年踏足祖国大江南北与世界各地的图像记录,其中既有采风写生手稿,也有主题创作。每张作品都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反映出一位新中国人物画家紧跟时代变革步伐和持续创新的精神。
杨之光《伦敦白金汉宫》
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对生活……杨之光先生一颗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杨之光青年教师奖”捐赠仪式。由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向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首笔捐款30万元,设立“杨之光青年教师奖”基金,用以支持与奖励在广州美院致力于专业基础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
据了解,在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活动之际,评论家、收藏家,以及杨之光的学生们还将举行一系列杨之光作品欣赏沙龙讲座,“杨之光美术”的师生家长们也将组织一系列参观导览活动。
展览TIPS
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杨之光艺术馆、赵少昂艺术馆
时间:10月23日—11月29日
【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 孙羽嘉
【图片】主办方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